您的位置:首页 > 服装鞋帽 > 童装 > 《中国民俗趣话 说说二月二》 - 九色鹿的日志 - 网易博客

《中国民俗趣话 说说二月二》 - 九色鹿的日志 - 网易博客

luyued 发布于 2011-04-07 13:26   浏览 N 次  
九色鹿來訪者好!隴上邽八里鋪人.在工作中勤勉.在闲余中享受生活带給我的快樂和幸福!文藝評論員.並聘為蘭州文艺創作礀究中心作者.受到劇剧評論家李智先生.詞作家邵永强先生在文學方面的指点和創作上的導教.先後在報刋上開始發表各類作品.在网上有百余篇各類题材的作品供网友們閱讀.歎迎批評.為書畵家作品作点評.生活中自認為:人生是公平的,用自己勞動傅出换来生活所需,給家人以温暖,給朋友以関愛,盡自己做子女.做朋友.做父母的聀責.最新日志该作者的其他文章博主推荐相关日志随机阅读首页推荐更多>>对“推广广告”提建议

说说二月二 一笑堂

“二月二,龙抬头”,在北方是一个重要的节俗。其含意有三:

其一,标志着春忙开始。北方农谚云:“二月二,龙抬头,抬头遍地牛。“早些年,这一天素有“引进勤龙,送走懒龙”的说法。一大早,人们把柴灶里的灰一拉溜地撒到河边或井旁,其状蜿蜒,取其送走懒龙之意。然后取河边、井旁的黄土一直撒到自家门前,意在引进勤龙,以待五谷丰登。有的地方“筛灰室墙四围,谓之围龙。”(岐山县志)或“用灰自门外逶婉布入宅厨,旋绕水缸,呼为‘引龙回’(宛署杂记)。南方则“焚香水畔以祭龙神”(《寿春岁时记》)。虽则形式各别,终不离崇龙、敬龙,旨在求得龙的福荫。这一天,男子剃头以长精神,再贪玩的后生也要收收心思,准备春耕了。过去有一木板年画《皇帝耕田图》:画中手扶犁把,正在耕田的是一个头戴王冠,身穿龙袍,嘴上留着胡须的皇帝,牵牛的是一位头戴纱帽,身穿袍服的七品县官。牛旁的文臣一手提着竹笼,一手撒种。还有一个学士装扮的人在一旁观看。远处是挑篮送饭的皇后和宫女,背景是城墙城门,远山浮云。画上有诗一首:

二月二,龙抬头,

天子耕地臣赶牛,

正宫娘娘来送饭,

当朝大臣把种丢。

春耕夏耘率天下,

五谷丰登太平秋。

古人杳然不见面,

今日纸上又相逢。

由于历代统治阶级提倡“重农务本”,“舜耕于历山之下”、“后稷教民作稼”,尚农风俗源远流长,这幅《勤耕图》正是皇帝关心农事的形象再现。韦应物有《观田家》诗:“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田家日日闲,耕种从此始。”

其二,惊蛰。春雷乍动,昆虫复甦。陶渊明有诗曰:“仲春过时雨,始雷发东隅;众蛰各潜骇,草木纵横舒。”

真正惊动了冬眠昆虫的是春天温暖的天气。“惊蛰一犁土,春分地气通”。百虫出洞,也就可能有新的时疫流行。天津有个习惯,二月二这天,老太太就会手拿条帚疙瘩,挨着屋的打炕沿,嘴里还不住地念叨着“二月二,龙抬头,蝎子蜈蚣不露头。”如果孩子们笑话,老太太就会板起面孔告诉儿孙:“二月二百虫出洞了,我这一敲打,吓跑了毒虫,你们就不会挨蛰了。”有的地方,出嫁姑娘还兴这一天回娘家。谚曰:“二月二,龙抬头,家家接女诉冤仇。”

其三,祈雨。顾炎武有诗曰:“苍龙日暮还行雨,老树春深更著花。”俗谚:“春雨贵如油,下的满街流。”二月二和祈求龙王行云播雨的确有关。

北方某些地方有一种说法:龙是百虫之王,专管行云播雨。二月二这一天,它召集七十二贤人,令他们掌管七十二场风雨。这七十二场风雨将从二月二下到六月六,他们才回去向龙王复命。关中普遍的传说则是这样的。

二月二,也叫“龙头节”。为啥叫龙头节?据说武则天称帝时,因为她灭唐兴周,玉帝便命太白金星传谕四海龙王,三年不准向人间降雨。于是大地冒烟,庄稼禾苗枯死,人们断绝了生路,呼天号地。司管天河的玉龙目睹这种惨象,心中不忍,便偷着向人间行雨,因而触犯天律,被打下凡间,压在一座山下。“玉龙降雨犯天规,当受人间千秋罪,若想重登灵霄阁,金豆开花方可归。”人民感戴玉龙,千方百计地想救出玉龙,就四处去找金豆子。世上哪有能开花的金豆?二月初一这一天,一个老婆婆背着一袋包谷上集去,不小心袋口松开了,金黄的包谷洒了一地。人们心头一亮,说这不是金豆子吗?于是一传十,十传百,家家户户炒起苞米花。

二月二把苞米花供到当院,有的还送到玉龙身边。玉龙见了大喊:“太白老头,金豆开花了,还不快快放我回去!”金星人老眼花。只见大地上黄灿灿地开满金花,便信以为真,一招手,镇压玉龙的大山被收走了,玉龙抬起头来,腾地跃上云端,天上顿时下起喜雨来。从此以后,每逢二月二,人们都要炒苞米花,有的地方还炒黄豆、大豆、豌豆、面豆,用来纪念龙头节。其实也还有着更古老的传说。相传很古很古的时候,天下连遭大旱三年,黄河水断了线。深井成了干窟窿,田禾晒得能点火。有一位青年强娃偏要去掏黑龙潭。从冬至挖到正月二十三天穿节还不见水,到二月初一潭底出现了一层象铁板一样的硬盖盖,再也掏不下去了,忽然来了一位老仙翁指点说:“龙斧山,劈山斧,一砍能顶你一千五……。”强娃上了龙斧山,取来千斤巨斧,赶鸡叫下了黑龙潭,一斧砸下,周围群山都震动了。一声巨响,一股清泉冒出地面,接着一团薄雾笼罩了龙潭。只见一条青龙由潭口跃出,直冲九霄。霎时雷声大作,大雨滂沱。雨后,遍地粮食,家家粮仓都堆满了,再不愁没啥吃了。可是这天早上所有井、河、池、沼都干了,一滴水都没有,这一顿饭大家只好烧干锅,炒着吃。后来为了纪念龙抬头的日子,人们约定每年二月二,太阳不出来不打水,烧干锅炒着吃。据说取水怕撞了龙头,炒着吃为纪念和自然斗争的胜利。童谣说:“二月二,吃豆豆,人不害病地丰收,”则包含了多种含意。有的地方,这一天男子不能挑水,女子不能做针线。挑水怕将龙挑回来,做针线唯恐伤了龙的眼睛。也有的说,挑水怕触犯青龙龙体,龙颜大怒就旱涝难保。在西北也有做法相反的,家家二月二清早起来要挑水,一路挑着,一路摇摆,故意把水泼在路上,叫做“引线龙”。

由二月二引起的饮食习俗也不尽相同。北京人在这天吃抻画,管这叫“食龙须”。现吃现煮,乘热拌上加了果仁、桃仁的炸黄酱。洒上绿豆牙、萝卜丝作“面码儿”,吃起来别有风味。天津人则喜欢吃“焖子”,先用淀粉加水熬成糊状,放冷切成碎块,在平底饼铛上加油煎。煎出一种焦黄的脆皮以后,蘸着芝麻酱、蒜末一起吃,外焦里嫩,成为当地一种应时佳肴。陕北、晋西北和内蒙一带,与迎龙、救龙得雨的说法相反,认为是由“魏征梦斩老龙”而来。早上要吃“接龙头捞饭”,表示搭救亡龙;中午吃“粘龙头糕”,表示把龙头、龙身粘在一起。还有种种祭祀仪式。

这个节和崇龙、防疫、祈雨有关,但这个节又和唐代的名医孙思邈有牵连。

据说一年干旱无雨,有一位勇敢过人的英雄到龙宫去探视原因,进去一看,原来龙王病了,众人就请孙思邈开出灵丹妙方,为龙王治病,给黎民百性解危。孙先生开了一剂五色豆子药——即将黄豆放在锅里爆炒,再拌入草药让龙王服用。龙王病好康复,二月二抬起头来,一跃腾空,行云播雨,解除了旱象。从此二月二炒豆的习俗就流传开来了。关中至今二月二家家户户还炒豆豆,吃干饼馍,也叫咬虫虫。有些地方把草木灰撒到屋里,叫“打灰簸箕”,一边撒,一边说:“二月二,灰簸箕,虫虫蚂蚁飞出去。”这又怕是祈雨和防病结合起来了。

总体来讲,二月二,是一个农时、防疫、祈雨结为一体的节日。

页脚

网易公司版权所有 (c)1997-2011




引文来源 《中国民俗趣话 说说二月二》 - 九色鹿的日志 - 网易博客
图文资讯
广告赞助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