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家文化
luyued 发布于 2011-01-25 21:46 浏览 N 次
民间舞蹈
秧 歌
荣成民间群众性的集体舞蹈形式,首推秧歌。它起源于何时已无法考证。抗日战争初期,荣成秧歌达到了鼎盛时期,为唤起民众,宣传抗日,发挥了重要作用。荣成秧歌比较简单,仅有执伞—人,俗称“秧歌信子”。他是整个秧歌队的组织者、指挥者,也是秧歌队的灵魂。列队时,他在队列最前边,跑场时他在圆心。秧歌队员、文武场都看伞的转动或手势,变换队形及音乐。秧歌舞的人数,除秧歌信子外,队员可多可少,但必须按偶数搭配,排列匀称,并以二队为基本队形,舞蹈队形分“跑场子”、“耳争半月式”、“追赶月圆式”、“巧斗方八形”等等,这是随着舞蹈剧情的发展而有所变化。一般情况下,舞蹈由三个部分组成,即“跑场”、“演场”和“收场”。跑场,也叫开场地。秧歌队进村,往往被群众围得密不透风,移不动脚,转不开身,此时就要开场子了。先跑圆圈,逐渐扩大,到能满足演出时,变换队形。演场是秧歌队主要演出部分,随着秧歌信子的指挥,队形不断变化,轻歌曼舞,是最吸引群众的部分。收场同开场一样,以激烈的舞姿和快速的队形变化结束演出。跑场和收场均用武场即锣鼓伴奏,演场变换队形用武场,演场则文场、武场一起伴奏。
耍 龙
耍龙也叫龙舞,是一种民间舞蹈。龙分龙头、龙身。龙头用木头雕刻龙角及龙头框架,外面敷布彩绘,用流苏代替龙须。龙嘴能张能合,眼睛能转动,龙身竹制框架,外面敷布彩绘龙鳞,框架分成小节,节与节之间框架并不相联,便于龙身扭动。每节由一人持竖杆支撑。龙身长一般10~15米,可以单龙起舞,但一般都是双龙。舞时,一人持彩珠上下翻飞,两条龙围绕彩珠盘旋交错起舞,名为“二龙戏珠”。龙舞也可以开场子,现代多置魔术弹于龙嘴之中,舞时龙嘴喷火,煞是壮观。龙身内都置小灯泡,以电池做电源,夜间舞龙更为逼真。境内龙舞以崖头街和不夜村为最有名。
旱船和跑驴
旱船和跑驴一样,都属于双人舞。船、驴均用胡秫秸扎框,外饰以绸布。船有篷,一人坐船,一人划桨;跑驴一人骑驴,—人赶脚。所不同的是旱船比较文雅,多表现爱情故事,跑驴则比较幽默,充满生活气息,多演夫妻逗趣的故事。旱船和跑驴,很少单独演出,大都是作为秧歌队的组成部分进行演出。
蛤精舞
这是沿海地区独特的舞蹈形式,它表现蛤精的美丽与善良。蛤精的贝壳多用竹片、藤批扎成,外饰绸布并绘年轮,壳边饰绿绸呈波纹状。扮演蛤精的多挑俏丽的女孩,身着粉红绸衣,背负贝壳,张合自如。蛤精舞可独舞,可集体舞。独舞与集体舞多表现她们的善良与悠闲,双人舞则多表现爱情故事。
高 跷
荣成高跷特别流行,早年间几乎村村都有高跷队,有的高跷达五尺。但表演舞蹈用的,大都是不足—二尺的矮跷。高跷队是由舞者扮成各种人物,一个戏出儿为一个单位进行演出的。
牛虎斗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民间舞蹈大都是群众根据长期的生活创造出来的。因此,人们不断地创作出新的舞蹈来丰富自己的文化生活。人和镇西河口村刘忠海等人创作《牛虎斗》,就是一例。这个舞蹈演出近二十年,每每受到群众的热烈欢迎。
《牛虎斗》舞创编初期,属于广场秧歌中的一个种类,其作用是渲染气氛,为秧歌队开路打场子。后来,经过逐步演变发展,《牛虎斗》形成了自己的舞蹈风格,产生了特定的舞蹈人物和完整的故事情节,最终发展成一种风格鲜明的民间舞蹈。
发展后的《牛虎斗》舞,由五人演出,其中扮演牛与虎的各两人,牧童一人,其伴奏完个山荣成秧歌锣 鼓点组成。
《牛虎斗》的舞蹈动作,再现了生活中趣味性的动作,体现了牛与虎各自的性格和特征。如牛滑稽的挠痒、蹬腿动作,逗得观众捧腹不已;而虎的吼叫声,伴着密集的锣鼓点,渲染出紧张的相斗气氛,更给人留下难以忘怀的印象…… 《牛虎斗》舞曲采用荣成秧歌锣鼓点,如《平步点》、《争挤点》和《水斗点》等等。这些锣鼓点悦耳动听,气氛热烈,给人留下极深的印象。
随着社会的变革,民间舞蹈不可避免地打上时代的烙印,当原有的舞蹈形式不足以表现现实生活时,人们就会创作出新的舞蹈宋。建国以后,特别是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以后,新的生产方式促使民间舞蹈适应这种转变。大鱼岛大队业余剧团王明良创作出许多优秀的新的民间舞蹈,如《拒风浪》、《海带丰收舞》、《海洋凯歌》等,表现了渔民们战天斗海的豪情壮志。《海带丰收舞》、《海洋凯歌》分别于1958牛、1976年两次晋京演出。周恩来总理等党和国家领导人观看《海带丰收舞》后,予以充分旨定,并指示到华东地区巡回演出,深受观众好评。
儿童游戏
荣成民间儿童游戏种类很多,有适宜男孩玩的,有适宜女孩玩的,有些则男女孩均可玩。一般情况下,适宜男孩玩的,女孩不参加,同样适宜女孩玩的 男孩也不会染指。
跳房儿
在平地上画五六个方格,或并排,或垂直,二人以上参加游戏,依次出场。出场者先用碎瓦片抛向第一格,单脚跳动,触“瓦儿”向前,一格一格跳过。瓦儿不能压杠,脚跟不能踩杠,在一格内不许连跳两次,如果压杠、踩杠、连跳均属犯规。犯规须出局,等待下—轮次。跳完全部方格后,再将瓦儿抛在第二格内,跳过一格,从—格触瓦前进。依此类推,直至完成从后一格触瓦前进,才算胜利。胜者背对房格将瓦从头顶后抛,落在哪格那格即为胜者的“房子”,由胜者画上记号。此后,胜者跳至自己的“房子”时,可落脚休息,而别人则必须触瓦并越过别人的“房子”,否则就箅犯规。最后以“房子”的多少定输赢。跳房大多为女孩的游戏。
拾马兰盒儿
女孩的游戏。玩时人数不限,一般是二至三人。马兰盒儿是五只小圆石头,能用手握住为度。玩时边唱边玩,而唱往往是玩的数日。首先将五只马兰盒儿握住,将一只抛向空中的同时,将另外四只扣向地面,翻手将空中下落的那只接住,当唱到“窝一那个一”时,复将手中那只抛向空中,迅速抓起地面那四只,翻手再接空中下落的那只。第二次拾三,即先抬地面上四只球具十的三个,再拾余下的一个。第三次拾双儿,即把地面上的四只球,每次捡起两只。第四次叫拾单,即每次只能捡起一个。第五次叫摞摞儿,即先将三球摆成品字形,然后将一球摞在上面,接住空中的球,将其击散,再按单捡起。
拾时触动其他球,或没接住空中的球、没拾起地上的球算坏了,罚当次出局,等待下轮,最后以谁胜的盘数多定赢输。
抄面汤
女孩游戏,二人参加。用一条细绳,两头系死。先由一人用两手四指将绳撑开,然后每只手掌绕绳一周,再用中指互挑后扯,开成梯形“房儿”。另一人用双手小指勾住左右下端边线,然后以姆指和食指从“房上”中间向下一抄,则成两根面条。抄面汤靠想像和反应能力,对方出什么,自己怎样抄,都必须随机应变。如果实在想不出怎么抄,可将难题送给对方,即按对方原来的指法勾住绳扣,将原形送给对方,请她破解。抄面汤能抄出很多名堂,如饼角儿、驴槽、织布机等。
踢毽子
荣成过去踢毽子非常流行:早年的毽子,大体有两种。一种是用公鸡脖子上的羽毛四至六根,用布裹住缝,再找重量适合的制钱两枚,将缝好的鸡毛根部塞进钱眼里,再用布将制钱与鸡毛根部连在一起并缝结实。另一种用纸。先将纸剪成圆形,叠成四折,用剪子剪成长条,但下端不能剪断。剪好后,直接将下端插进钱眼里,破开,压成饼状,上面的纸条向四周散开。建国后,多用布缝成立方形的布毽子,内装黄豆或粗砂。小女孩玩时,母亲常在毽子上系一长绳,锻炼小孩的协调性。
跳 绳
境内跳绳分单人摇绳单跳、双人跳和双人摇绳多人跳两种。单人摇绳可正摇可反摇。双人摇俗称抡绳。其中以单摇单跳花样最多,如双脚、单脚、拗臂、二抡一跳、倒抡正跳等等。
叼小鸡
多人游戏项目。选一人当老鹰,—人当鸡妈妈,其他人当鸡娃娃。玩时,鸡娃娃按顺序一个扯住一个的衣襟,最前的一个扯住鸡妈妈的衣后襟,鸡妈妈张开双臂护住鸡娃,而老鹰则千方百计叼小鸡崽儿。如果被叼,则必须出局。以鸡妈妈能否护住鸡崽定输赢。
丢手绢
多人游戏。一人丢手绢,其他人面朝里坐成圆圈。丢手绢者随意将手绢丢在某人身后,但其他人不许议沦,也不许偷看。如果被丢者发现后,可手执手绢追赶,丢手绢者被赶上则认输,罚出节目。如果被丢者没察觉,丢手绢者跑一圈回到其背后,被丢手绢者认输,前者坐其位子。被丢者不仅罚出节目,还要担任丢手绢者。上述四项游戏,男女小孩都可参加。
打碑儿
男孩游戏,三四人参加。先挑选一块扁平的石头当碑儿,竖在前方,然后量出十步或十五步画一条横线。参加打碑儿的人,手持约—斤重的石头,脚尖不得触及横线,将手巾的石头掷出,以将碑儿击倒为赢。
打棍儿
多人参加的男孩游戏,玩具分棒和棍儿。棍儿长约半尺,两头刻尖。棒儿长约一尺,小擀杖粗细。玩时,首先在地上画一圆圈,参加游戏的人,先将棍儿放圆圈的杠杠上,然后执棒击棍儿的一头,棍儿弹起,持棒者瞅准时机,用棒儿将空中的棍儿奋力击出,越远越好。当棍儿落地后,执棒者根据棍与圆的距离要几米。其他人同意可算数。如不同意则用棒丈量,如所要数大于丈量之数,则此次所击作废。如所要数符合丈量之数,则计算击打的成绩,最后以丈数多的为胜。
飘窝儿
多人参加的男孩游戏,首先在一条直线上隔—定距离挖两个小坑,玩者手执较重的铜钱由此窝向彼窝投掷,以铜钱落进窝里,或距窝近者为胜。但如果落进窝儿或靠边窝的铜钱被别人击中,则原先的成绩作废,重掷。以进窝次数多者为胜。
弹杏核儿
多人参加的男孩游戏。参加的人每人每次山杏核一枚,放在一个浅窝里,窝外再画一圆圈,然后按“剪子包袱锤”确定玩的次序。参加玩的人用自己的母球弹击浅窝里的杏核儿,弹击出圈即归赢者,并可连续弹击。如一次没有将浅窝内的杏核弹出,则让下一人轮流弹击。
拍泥窝
俗称“摔泥啦哇儿”。这是男孩子特别喜欢的游戏。每当夏秋多雨季节,男孩便去挖来湿黄泥,这种泥有黏性,质地较细腻,捏成一个窝窝儿,帮和底越薄越好。捏好后用右手掌托着,嘴里喊着“呜啦呜啦哇!”翻手将泥窝摔在石板上。窝里的空气猛被挤压,从泥窝底部“嘣”的一声炸开,谁的泥窝响声大谁赢。
趴瞎蒙儿
即捉迷藏。过去荣成民间的男孩秋冬季节最喜欢趴瞎蒙儿,秋冬时节昼短夜长,他们往往用这种办法打发漫漫长夜,而且可以多人参加。玩这种游戏,先挑一位负责“捉”,其他人只管藏,还需一位中间人。玩时,中间人捂住“捉”的眼睛,让藏的人迅速分散藏好,中间人喊:“躲好了没有?”藏的人回答:“躲好了!”中间人即可放开双手让捉的人去找。被逮住的人担任下一轮的“捉”。至于小学生在校园里玩,捉的人可用带子蒙住眼睛,其他人拍着手躲避,捉的人循声追逐。不过,农村男孩大都喜欢前者。
碰 拐
俗称撞膝盖,可多人参加,但玩时只能两人两人地进行。玩时,以右手挽住左脚,左膝向前,右脚单腿立地互相碰撞,左脚着地者为输。多人玩时,胜者再与另一人碰撞,以击败多人者为胜。
此外,还有打猴儿(即打陀螺)、骑马打仗、打夯等都属男孩游戏,不再赘述。
民间体育与游戏
武 术
俗称“武把子”、“武艺”、“功夫”等,在荣成民间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荣成最后的两次大的移民中,武臣和军人的子弟占很大比重。如元军南下时,将部分老军和家属留在山东,而明朝设卫建所,武官和士兵入卫皆入当地户籍。这些武臣和军人的后代,大都练武,以期报效国家。明代特别规定卫学应分设儒学和武学,以教武臣子弟,可见官府对武术的重视。官府的重视必然导致民间武术活动的普及,较大村落都开办拳房,俗称拳脚房以教子弟练武。随着武术的普及与发展,出现了很多门派。归纳起来,荣成民间武术实为两派,一称内家派的武当派,广为流传的有太极拳、形意拳、八卦掌等。一称外家派的少林派,流行于境内主要有查拳、蝉螂拳、罗汉拳等。武术活动的开展,不仅增强了人民的体质,而且在抗击入侵者中也发挥了重大作用。嘉靖年间倭寇入侵靖海卫,《山东省通志》和《文登县志》真实地记载为“兵民击退之”。清人关后,明卫的武臣子弟习武之风一度消沉,也影响到民间武术活动的开展。清末民初,民间武术活动复又繁荣起来,特别是辛亥革命后,各县普设国术馆,将民间武术活动推向—个新的高潮,各地纷纷没立拳脚房。如石岛、东山、干占、滕家、棘子埠、峨石、荫子夼、埠柳村等,都设立乡村武术馆,仅石岛一地就由姜华亭、毕庶玉、王枝茂、单玉珍、沙国政等开设了五家拳房。他们和斥山姜氏兄弟的拳脚房均演练内家拳。而滕家高生信、东山张立本、干占毕庶义等拳脚房则演练少林拳法。特别值得指出的是,由于民间武术活动的普及,出现了不少闻名遐迩的武术村和武林高手。如棘子埠和山马家,都是世世代代相传相承的武术村。每到地了场光时节,男女老少都到村中拳脚房练武。他们以演练查拳为主,尤以其中的“四路查拳”最为精练,并配以刀、枪、剑、棍、钩等对练拳。这个时期演练的武术种类繁多,如长拳、猴拳、形意拳、醉拳、小虎拳、螳螂拳、八卦掌、八卦连环棍、四门刀、通臂掌、花枪、三节棍、七节鞭等;特别是棘子埠村,一村竟设七座拳房,参加并坚持常年习武的达300人,占全村人口的70%。荣成人戏称,棘子埠的驴都会“四门斗儿”。武术强健了身体,为报效祖国、保卫祖国打下良好的基础,,1940年4月21日,农历三月十二,入侵文登大水泊的日军侵犯荣成,荫子夼国术队队员在队长孙臣的率领下,在金子庄与日军展开搏斗,打死日军9名,缴获步枪7支、轻机枪1挺、驳壳枪1支、子弹3000余发,使侵略者尝到中国武术的滋味。由于武术活动的普及,民间也不乏武林高手,如袁世洪、姜培武、张焕珠、董日泰、高生信、毕连珍、沙树樵、沙国政等。尤其是沙国政,幼年拜姜华亭、翟树珍、王者政、姜容樵等大师为师习武,21岁就当上拳师,单枪匹马走关东,闯朝鲜,教练武功,后受聘担任中国国术馆芜湖分馆武术教习。建国后,任云南武术队教练,培养了大批著名武术运动员。老年时期担任云南武术馆馆长,国家级武术裁判,全国武术协会委员,中国体育科学学会武术科学研究会委员,云南省武术协会副主席,兼《武当》杂志顾问,在中国武术界很有影响。
秋 千
早年没有其他娱乐项目,荣成人特别喜欢打秋千。秋千的结构比较简单。只要有一牢固的横木,平行拴好两根垂直的绳索,下拴踏板即可。打秋千,分立式、坐式两种,但都靠自身发力,前后摇动。立式俗称踩秋千,要求扎秋千架儿,即左右埋实两支高杆,上架横木作梁。横梁上系垂两根粗绳为绠。绠的宽度比肩稍宽。绠的下部拴踏板。踩秋千时,两手握紧绠绳,左脚踏在踏板上,右脚踩地后退,达到极限,右脚猛地离地跳上踏板,并弓腰曲膝向前猛蹬,两手同时向外猛撑绠绳。升到一定高度,即人无法再升时,猛地向后坐,两手同时向怀里带绠。如此反复,人随秋千越飞越高。踩秋千有一定危险性,属于青年人的活动项目。当地孩子们,在清明节、端午节,做父母的一定会给孩子们在树权上、门框上或两树问搭一个简易的小秋千架,让孩子们坐在上面尽情悠打,或一人坐,一人送,交替进行,这叫坐秋千。清明、端午,最多的是这种秋千。还有一种叫龙门秋,俗称“悠打秋”或“抡打秋”。这种秋千在早年十分盛行,南部的渠格、东墩,北部的埠柳等地的龙门秋最为有名。这是一种靠外力升空的大型半机械秋千。需要的人多,场地大。一般在农业间歇时节,选择一处宽阔之处,四周埋设木桩为架,中心竖一支船用桅杆,底部以碓臼为座,稍上梆四支木棒。桅杆顶端拴有两支或三支横梁,梁的两端各垂一副绠绳,四至六名青年男女分别站在踏板上,架上即称为秋千。龙门内二人或四人推动木桅,离心力使乘坐者升人空中,上下翻飞,惊险异常。
风 筝
俗称“放鹞子”。过去,每到清明前后阳气上升的时候,荣成的孩子和青年人愿在春白地里放风筝。荣成的风筝比较简单,大都用高粱秸秆扎成两个正方形,再交叠在一起,形成八角型,这是最普通又是最普及的风筝了。再就是用竹片扎成蝙蝠、鸟类的形状,但荣成的风筝不绘不描,观赏性差,只是为了放飞。超过放飞时间即随手扔掉,亦不保存,所以,大都用报纸和桑皮布糊面。放飞所用的线,大多数采用钓鱼线,用完之后仍可钓鱼。
象 棋
是境内流传最古老的棋种,也是竞技项目中最广泛的一种,几乎每个村都能找出几副象棋和棋盘。小孩不会走棋步即玩棋摞,红压黑、大吃小论输。象棋需要一定的场地,费时又长,因此,民间多采用石子棋,随时随地都可进行。荣成流行的石子棋大体有以下几种:
狼吃小孩儿
画横竖线各五道为棋盘,形成十六个小方格,两人对弈,一人执大子两块做狼,一人执小石子十五块为小孩。十五块石子分成五组,每组三块詈于底部横竖线之交点上狼居第二道横线,二四竖线之交点上。规则是双方轮流在交点上随意退进,每步一格。若小孩落单——即处在狼的对面,后面没有其他小孩跟随,则狼可以从其身上越过,就拿掉这个石子,狼把小孩儿吃了。如果小孩儿步步为营,把两只狼困得寸步难行,等于小孩把狼打死,孩儿胜。反之狼吃完小孩,狼胜。
喝三碗
又叫“三碗不过岗”。也是二人对弈。棋盘非常简单,每人三块子儿,分别摆在两边碗里一块,两个横竖交点各一块,走时每人轮流各走一步,谁先把对方三个子儿逼进三只碗谁胜。
搁五子的棋盘同“狼吃小孩儿”的一样,二人各在自己底线布上五块,轮流进退,每次只限一格,想方设法分割对方的棋子,造成其子首尾不能相顾,而自己则有两块棋子在对方一块棋子前后左右相联均可,即吃去对方一子,直至对方不能对阵为止。
搁五福
它有点像围棋,讲究封堵。双方轮流搁子儿于横竖线的交叉点上,一次搁一个子儿,但尽量不使对方而使自己搁成小斜、大斜、通天、小斗、连斗等,落满全部子儿后,数各自的小斜、大斜、通天、小斗、连斗,并按规定拿掉对方的子儿大斜、通天二块,双斗、小斜两块,小斗一块。吃子儿也有学问,即一定要吃对自己有利的那一块,以便继续连成胜势,以吃掉对方的子越多越好。
憋死牛
憋死牛的棋盘很怪,成“区”形。二人各布边子儿两枚,每人一步,走至对方无路可走即胜。
搁连儿
搁连儿的棋盘比较复杂,搁连儿焦点是“连”,无论成横连儿、斜连儿,都得吃掉对方—子儿,而对方则千方百计地堵塞其成“连儿”的线路,使其不能成“连儿”,而自己成“连儿”,以便取胜
民间音乐
小 调
荣成的民歌,大都是表现青年妇女艾怨情绪的小调儿,适合一人独自演唱。因此,多数妇女做针线时,坐在炕上,依着窗台低声吟唱。唱词可以随心所欲,现编现唱,以抒发自己的感情,但曲调不变。
出现这种情况也不足怪,过去妇女在婚姻上不能自主,找到一个情人又属于变心郎,怎能叫她不怨不恨!这种怨恨又是不可告人的,只能对空低声长叹。不过,民间小调,根据人物的年龄,反映她们的强烈个性。如《老雕将(娶)媳妇》的主人公是死了丈夫的寡妇,再嫁后理直气壮地告诉丈夫,既然你说老婆就应该养活她.
当然,民间小调也不全是表现妇女情绪和要求的,有些却以家庭伦理为主题,劝人为善的.由此可见民歌的功能也不仅仅是抒发个人情绪的,也可以通过歌唱达到教育的目的。大概这就叫“寓教于乐”吧!
民间器乐
荣成民间器乐的演奏形式,多为一族一村组成的“鼓手班”,俗称张家班、李家班或留村班、章村班。这些“鼓手班”,都是半职业性的,平时在家耕种土地,遇有红白喜事则受雇前去作乐。由于过去没有乐谱,因此,吹鼓手们大都是父子相传,祖孙相继,世世代代靠耳濡目染、口传心授一代代传承卜来。主要乐器为唢呐、笙、管、胡琴等管弦乐加上鼓锣钹镲等打击乐。大杆、三眼枪等辅助乐器只用于烘托气氛。从现存的曲目看,荣成民间器乐的曲目,大都从昆曲的曲牌中演化而来,如《罗江怨转学刀赴会》、《山坡羊》、《四字调》等。另一部分则可能从东北三省的地方剧种曲牌中转化而来,如《关东腔》、《关西腔》等。除了民间鼓手班外,明清时期境内有大量道观,而道教器乐的特色又十分鲜明,从而构成荣成民间器乐的两种风格。道教器乐以管乐为主,如管、笙、笛、箫及磬、碰钟儿等,曲调委婉、悠长。无沦是“鼓手班”,还是道家的器乐班,他们所演奏的曲目适应范围很广,同一支曲目,在不同的场合,甚至性质完全相反的场合均可演奏,如《四字调》。《四字调》本是结婚演奏的曲目,可年过享寿人的葬事又必须用这支曲子,谓之“喜丧”。随着时代的进步,特别是婚丧礼俗的改革,荣成民间器乐演奏机会逐渐减少,致使这门艺术陷入消亡的境地,虽经文化部门的救性发掘,荣成民间器乐曲目仅存:
渔民号子
荣成海岸线曲折绵长,水域辽阔,沿海渔民自古便以打鱼为生。常年的海上生活,养成了他们朴实豪放、粗犷坦率的性格,加上过去生产工具的落后,需要多人共同付出繁重的体力劳动,从而产生了把分散力量造成合力的号子。这在以个体、小农经济分散劳动的时代,是一种进步,是一种实行集体生产的宣言。因此,渔民号子也就代表了集体劳动的开始。渔民号子强调实用,曲调结构短小有力。艺术形象单纯集中,表现方法直接朴实,充分体现了渔民豪放、乐观和战天斗海的精神风貌。荣成渔民号子,大体可分为三类。第一类节奏非常强烈的,渔民称之为“拼命号子”。海上生产,有时会突遇风暴,在这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号子就是命令,是组织协调动作的指挥,此时的号子有震天撼地的气势。曲调坚定,一气呵成,气息急促,触目惊心。
拼命号子不仅在暴风雨或逆风逆流时使用,在紧张、繁重、时态急促的劳动中也使用。如打橛。两只舢板并连,中间留出二尺宽的空隙,将50米长的橛杆竖起,二十多人搂抱着,将橛杆底下的木橛一下打人海底。这种劳动不能犹豫,必须一下打进。一次打不进则将橛绳割断,木橛作废。而且只能在平流进行,它所使用的号子,紧张得几乎使人透不过气来。
自由号子,在一般情况下,劳动强度不那么激烈,允许一定的间歇,从而出现了弱调调式。
蹬船号子表现渔民又一种劳动形式。过去,为了防风将船漂走,收山回来,大都将船抬上沙滩,出海再抬下去,由于沙滩松软使不上劲,人们便背抵沙滩,脚蹬船帮底部,将船蹬下海去,从而产生厂4/4拍的蹬船号子。
在自由号子中,比较独特的是拉网号子,也叫上网号子。它可急可缓,介于拼命号子与自由号子之间。遇到风暴时号子激烈紧张,风和日丽时则又舒缓自然。
第三种是抒情号子,渔民称之为“歌唱号子”。这种号子由于劳动强度的变化,给渔民号子的音乐表现带来直接影响。领与合交替进行,增进了感情的交流。而且它采用了号子中少有的3/4拍,旋律优美,多用于收港时用。收港时,迎着晚霞,满载而归,一支大橹悠然摇动,配上这种号子,充分体现渔民丰收的喜悦。
渔民号子既是劳动的产物,也是时代的产物,当生产力提高到一定水平,机械劳动代替了繁重的体力劳动,渔民号子便失去它依附的条件而走向消亡。
民间锣鼓
在荣成民间打击乐中,民间锣鼓占据着重要位置,使用频率最高,凡喜庆和节日,人们总愿敲锣打鼓以示庆祝。荣成锣鼓由鼓、钹(俗称七钹)、大钹 (旧称大顶)、锣、小镲、旋锣组成。七钹,直径同大钹,外沿很薄,中间突起成半球,正中有孔,但不系彩带,拍击时要捻动球装使其转动,常常用作指挥乐器。大钹比七钹厚,中间突起如丘状,拴彩带,声音浑厚,拍击时并不转动。由于村村都有锣鼓,所以村村都有自己的锣鼓点,虽然名字都叫“三步搁”,但旋律、节奏多有差异,职业的不同,又使荣成锣鼓在表现情绪上差异很大。农民锣鼓多在闲时节敲打,锣鼓清脆、高亢,节奏强烈,充满了丰收的喜悦。渔民锣鼓多在出海前,尤其是海市前演奏。未来充满着未知数,主观意志和客观现实的严重对立,使渔家锣鼓十分深沉、舒缓,甚至有些苍凉,演奏中休止符的使用,使人感到对未来充满许多悬念。1978年,石岛文化站站长宋立于将不适合于现代生产方式和欣赏习惯的渔家锣鼓进行了大胆的改革,去掉过去锣鼓中沉闷、苍凉的成分,增强雄壮豪放的气势,主要表现渔民同大自然斗争坚定不移、敢打必胜的信念。因此,他去掉旋锣和小镲,并把单独演奏变成集体演奏。它的曲调严谨,节奏明快,给人以催人奋进的感觉,得到各级领导和观众的高度评价,并定名为石岛锣鼓。
- 07-01· 推荐阅读:冰岛的两本校
- 07-01· [转载]神奇风光
- 07-01· 组合蔬菜减肥又健康
- 07-01· 博士蛙旗舰店官网_博士蛙
- 07-01· 馒头脸准新娘紧急瘦脸秘
- 07-01· 青蛙王子明推介筹逾11.7亿
- 07-01· 5种瘦身流言 让你越减越肥
- 07-01· 为孩子制作食物的6个法则
- 07-01· 童装批发‘1+N’标准样式
- 07-01· 纸尿裤便宜_832
- 07-01· 七言诗:慧 人情幻作千杯
- 07-01· 育民小学吧对于每一位望
- 07-01· ※奇迹惊现蓉城※:成都
- 07-01· 小毛虫的蜕变!
- 07-01· [推荐]小毛虫们的出色世界
- 07-01· 音乐家艾惠秀德艺双馨 于
- 07-01· 金悦人生步步高理财计划
- 07-01· 我的小孩子
- 07-01· [转载]我的小孩子
- 07-01· 2010年7月17日---河西万达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