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服装鞋帽 > 童装 > 七夕....

七夕....

luyued 发布于 2011-01-25 11:16   浏览 N 次  

  

  

  

  

  宋代磨喝乐

  源于佛教的“磨喝乐”,在传入中国后演化为天真童子的形象,成为“七夕”节的祭物。到了北宋时期,这种祭物演变为民间流行的玩偶,题材涉及宗教毕业、传说及社会各个层面,展现出当时的世俗风情。

  “磨喝乐”形象是玩偶的起源。“磨喝乐”是梵文音译,是佛祖释迦牟尼的儿子,佛教天龙八部之一,传入中国以后经过一番汉化,由蛇首人身的形象演化为可爱儿童形象,成为“七夕”节供奉牛郎、织女的一种土泥偶人。据《东京梦华录》记载,两宋时期,每年的七夕节,无论是达官显贵,还是平民百姓,都用“磨喝乐”来供奉牛郎、织女,借此来实现“乞巧”和多子多福的愿望。

  磨喝乐-演变

  磨喝乐,宋、元时期,由于习俗所出现的民间工艺美术品。它用土、木等雕塑成小人形,加衣饰,七夕节供养,后来成为儿童玩具。这种民间工艺美术品,可能是从唐代的“化生”演变而来。

  化生,其本义指万物由阴阳二气交感而产生、变化的过程。《易"咸》:“天地感而万物化生。”周敦颐《太极图说》:“二气交感,化生万物”。古人据此有七夕弄化生的风俗,其目的是盼生男孩。唐诗有“芙蓉殿上中元日,水拍银盘弄化生”的句子,元代僧人圆至注引《唐岁时记事》:“七夕俗以蜡作婴儿形,浮水中以为戏,为妇人宜子之祥,谓之化生。”可见唐代的化生是用蜡做成的。当然,唐代的化生后来的演变也可能使用了其他材料,我这里实物资料匮乏,不敢妄言,敬请知者赐教。

  唐代中国是节日文化丰富的国家,有文化内涵的节日丰富多彩,农历七月七日的“七夕”节就是其中之一。“七夕”也称“乞巧”,相传是牛郎和织女在鹊桥相会的日子,此“乞巧”活动有向织女乞取智巧之意。关于牛郎和织女的传说,相传已久,《诗经

图文资讯
广告赞助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