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服装鞋帽 > 童装 > [转载]教学思维的三次超越--读张康桥《九色鹿》最后一

[转载]教学思维的三次超越--读张康桥《九色鹿》最后一

luyued 发布于 2011-04-07 13:26   浏览 N 次  
原文地址:教学思维的三次超越——读张康桥《九色鹿》最后一个自然段的三次异构作者:雪山草地

教学思维的三次超越

——读张康桥《九色鹿》最后一个自然段的三次异构

心向儿童,开放课堂,张康桥老师的教学实现了自我超越!

超越自我,没超越学生,回归到学生灵魂深处,回落到教学思维的原初。

第一次:超越“非常规”的常规思维

【2005年,四川成都】

学生齐读最后一小节。读完后,教师要求用两三句话总结一下读出了什么。过了一会儿,教师示意“开火车”的方法回答。

生:我读出了国王的英明,九色鹿的善良、勇敢和机智,调达见利忘义。

生:我补充两点,乌鸦很仗义,王妃很任性。

生:我读出了人要讲信用,要知恩图报。

生:国王很重要,要帮好人,不能帮小人。(众笑)

生:(顿了一会儿)被他们都说了,我想的跟他们差不多。

生:做人要善良、讲信义,做国王不仅要善良处理事情,更要公正。

师:“同学们说得不错,我还要知道的是——你善良吗?”学生都点头,“你英明过吗?”,有的点头,有的大声说他当然英明过。“你任性过吗?”学生的声音轻了许多,都说自己任性过,“你说话不算话过吗?”,一些学生不语,一些学生不好意思地说自己曾经说话不算话。“由此,你还读出什么呢?”过了一会儿,有同学举手,我说,“不忙,先读几句话,再说。”(课件呈现)

人,一半是天使,一半是魔鬼。——西方哲学谚语

人的身上往往有两种天性,一种是鼓励我们行善,而另一种则鼓励我们去作恶。——[法国]蒙田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中国]孔子

学生读完后,小声讨论了一会儿,纷纷举手发言。

生:人是复杂的,有的时候好,有的时候坏。

生:如果说九色鹿是人的天使一面,而调达则更像是人的魔鬼的一面。

生:我觉得,我们要不断斥责、改正坏的一面,赞扬好的一面并且要做的更好。

生:尤其是国王更要惩恶扬善,要公正。

师:对,这就是走向高尚的过程,人要不断地问自己,我该怎么做?现在我来问你,如果调达再掉进河里,假如你是九色鹿,你救还是不救。学生几乎异口同声,都说救。我没有问为什么?而是先引进了两篇文章:《农夫与蛇》《东郭先生和狼》,建议学生先读一读。读完后,才问:“你还救不救调达?”这次大多数学生在沉思,只有少数几个学生举手。

生:不救。因为调达和这里的蛇、狼差不多,都会毫不犹豫地出卖自己的恩人。

生:不救。因为他会害人。

一连几个学生都说“不救”,也有学生说,自己也不知道救还是不救,要到时候才清楚自己怎么做。我问,“还有没有同学要救调达的?”只有三位同学举手。

生:我还是要救,因为调达毕竟与这两个故事中的“蛇”和“狼”还是有点区别的,再说总不能眼睁睁地看着他淹死吧,再说这次救他后,他会感动,说不定就改好了。

生:我还是会救的,但是救起来后,我会远离这儿,不让他再找到我。

生:我也是会救的,但是救起来后,我要教育教育他,让他的灵魂干净一点。

师:我尊重你们每个人的观点,但是我更赞同这位同学的说法,要救,更要拯救灵魂。(说完,打开课件。) 拯救灵魂!

【探究】教学超越,源于教师对文本的超越。简约的结尾,张老师两次超越,直抵老师教学用意——拯救灵魂。一是援引三句“名言”,让孩子由空乏的“忘恩负义、信用、公正”概念化,升华到“人要负责的两面性。二是拓展两个“故事”,让孩子由单一的“救”发散到“不救”和“救”两个层面,深刻认识到要救就要救得彻底——拯救灵魂。

这种超越,是教师的超越,是在教师引领下的超越文本,超越学生固有思维,超越惯有的课堂习惯,甚至是超越学生和文本应有的“高度”,走向成人化、功利化、人文化,成了非常规超越。

基于“非常规超越”的反思,张老师的英明与开明就在于,能回到教学的起点:“回来后,我又在学校里上了一次,上完后发调查问卷,请孩子座谈,结果有一半左右的孩子认为这样上很好,还有一半则认为搞不懂。”这就是张老师真正的教学超越,超凡脱俗,超越“非常规”,回到常规。

第二次:超越一般人的儿童思维

【2007年,南京】

这次我以“读出表情、读出心理、读出见解”为基本方法,采用了“举一反三,自学交流”的教学策略。教学最后一段时,抓了四个词语“惭愧”、“斥责”、“惩罚”、“下令”,引导学生读出神情,读出心理,读出见解。但当学生展开想象时,大多数学生都痛骂了调达,想象出了各种诸如游街、投入毒蛇坑、斩首示众等酷刑,最后也从不同的角色身上得到了不同的启示并形成了自己的见解。尽管学生学得快乐,语言落实也比较到位,但这些“酷刑”成了我心中的隐忧。

【探究】以读代讲,是一种简朴的教学方式和策略。读既是手段也是目的,读出表情、心理、见解,教学层次分明,主线突显。再巧妙利用四个词语,引申出学生的情感线索:痛骂调达。如此教学有线性,有板块,有读书,有想象(思考),而且在学习中享受到学习的快乐,训练了语言。这本该是一次成功的教学,可张老师竟然又否定了。

否定的依据,不是张老师本人,而是教学的“终端客户”——学生。“我还是请教学生,有一学生提醒了我,他说九色鹿肯定不会像我们这么想。是呀,原来文本中有解决问题的资源啊!”

“他说九色鹿肯定不会像我们这么想。”那我们会怎么想:痛骂调达,想象出各种诸如游街、投入毒蛇坑、斩首示众等酷刑……这种想象是合理的,是符合语境的,也是符合“人文”的,也是符合语言发展规律的。但这种想法只能是“一般”的想法,是“我们的”、“大众的”,“庸俗的”、“局限的”思维方式。

孩子的思维方式很直接,却更很合理:“九色鹿肯定不会像我们这么想。”九色鹿不是一般的鹿,是善良、美丽的鹿,美丽善良的鹿怎能和“一般”人见识呢?怎么像一般人那样“以恶还恶”呢?这就是孩子的思维,这就孩子的童年思维,纯洁、澄净、脱俗、超越的思维。

第三次:超越“道法”的自然思维

【2008年,广州】

我采用了聊天式教学,从学生的初读感受与问题开始,不断凝聚话题再引发新的问题与感受,如此循环组织课堂纵线,并以读出表情、读出心理、读出见解为横线落实语言文字。很自然,也聊到了国王:有学生说“国王糊涂”,也有学生说“国王知错就改还是好同志”。在讨论中,学生读到了最后一自然段,学生也说到了种种酷刑,随后,我问:“如果你是九色鹿,你希望国王怎样惩罚调达?”

生:九色鹿善良、纯洁、美丽,她肯定不希望国王杀了他,还是会给他一个机会的。

师:怎样的机会?

生:改过自新的机会。

生:如果我是九色鹿,我就罚他每天为别人做一件好事。

生:我还是希望把调达关起来,通过劳动学习怎样做人。

师:劳动改造,好办法。(众笑)

生:既然国王已经下令永远不许伤害九色鹿,我就让调达跟着我——

师:跟着你?(众笑)

生:就是跟着九色鹿,一边读书,一边洗刷肮脏的灵魂。(众笑)

师:对,总的意思是让他的灵魂边干净,让调达做一个像九色鹿一样纯洁、善良的人。

【探究】教学似乎又回到原点,甚至是对前面两次教学的重复、重组,仍然是人文式的感悟,读书主体的语言历练,对话生成的合作探究,交流反思。但此时的教学我认为是张老师教学的最有力的一次自我超越,是一种“道法自然”。前两次的教学其实也是有“章法”的,是符合课标的,是符合语文的,是符合老师教学心意的。但恰恰不一定符合学生。

此次教学看起来很简单,细究起来挺复杂。线性思维与横向思维结合,观点的辩证对话,拯救灵魂的积极调和与取向……使得教学思路更清晰了,教学目标更“凝聚”了,教学思维更哲学与艺术。

“力量再大的人也永远无法抓住自己的头发离地半毫。”思想、技术、理念、策略……再多,再优,最终映照在教学实践上,还是形而上的,是外在的。

教学可以“诗意的栖居”,但还是要“紧贴地面行走”。回归儿童,为了儿童,发展儿童才是教学的希望的田野。一味超越,就成了断线的风筝,超越大地,空中独舞。


MSN空间完美搬家到新浪博客!

图文资讯
广告赞助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