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服装鞋帽 > 童装 > [转载]聊城邓钟岳家族1

[转载]聊城邓钟岳家族1

luyued 发布于 2011-04-04 15:59   浏览 N 次  

   邓钟岳家族1

  

  

  邓钟岳像

   邓瑜

   邓瑜,字仲璋。祖籍江西省建昌府南城县邓家楼。元朝末年至明朝初年,从明太祖朱元璋行军有功,授万户,封昭勇将军(正三品,世袭),累官济南卫指挥使。子孙世袭指挥。永乐十七年(公元1419年)从明成祖朱棣北征(即史书记载的燕王扫北),十九年(1421年)邓瑜殉闵寇(闵,凶悍,闵寇,此意指瓦剌人,既元朝蒙古人的一支)之难,阵亡于饮马河(即胪朐河,现为蒙古国境内的克鲁伦河。明永乐八年(1410年)、十九(1421年)年明成祖朱棣率军队与瓦剌作战于此,并亲自改胪朐河名为“饮马河”)。其妻胡氏在瑜阵亡饮马河后,父母劝她适(改嫁),胡泣曰:“吾以心许之矣。”守节终身。天顺间(1457-1464年)诏旌其门,曰:忠臣节妇。由于先祖母胡氏还是一位武艺高强的女将,在瑜阵亡后,与其儿媳霍氏教习其孙邓浒学习文化和武艺,使邓浒能袭祖职,调东昌卫掌印指挥使。

   邓镛

   邓镛,邓瑜之子。早卒。其妻霍氏亦不嫁,与婆母胡氏共同抚子浒成立,袭祖职,调东昌卫掌印指挥使。

   邓浒

   邓浒,邓镛之子。江西建昌府南城人,祖仲璋(即邓瑜,字仲璋)从明太祖行军有功,授万户,殉闵寇之难。子孙世袭指挥。成化六年(1470年),邓浒调东昌卫掌印指挥使(当时聊城的最高军事长官)。邓浒是邓氏家族来到聊城的第一人。从此开始,邓氏家族世代在聊城繁衍生息,并成为聊城望族。邓浒卒后葬于邓楼村西,墓前有明朝的御赐龙碑(文革中被毁)。其墓地此时初步形成邓氏家族的祖茔。

   邓桂

   邓桂,邓浒之子。宏治五年(1492年)袭东昌卫指挥使,降指挥同知。

   邓勋

   邓勋,邓桂之子。嘉靖十年(1531年)袭东昌卫指挥佥事。

   邓堂

   邓堂,邓勋之子。嘉靖十三年(1534年)袭东昌卫指挥佥事。为人谨厚,论事侃直。整顿屯田事务,教子孙读书明理。

  其次子邓邦、孙邓守清、邓守渐落籍于东昌府,皆登科举第,成为东昌府的望族。邓堂为聊城的名宦。

   邓邦为邓氏家族落籍聊城的第一人

   邓邦

   邓邦为邓氏第六代昭勇将军邓堂的次子,山东掌印都指挥使邓都的兄弟。其父邓堂于明朝嘉靖十三年(1534年)袭指挥佥事。其兄长邓都于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袭指挥佥事,升山东掌印都指挥使。这说明邓氏爵位和官位都是长子世袭制。家传和史料记载:“邓堂为人谨厚,论事侃直。整顿屯田事务,教子孙读书明理。其次子邦、孙守清、守渐落籍于此,皆登科举第,成为望族。”由此可以知道,邓邦为邓氏家族落籍聊城的第一人,其落籍聊城的时间应在嘉靖二十年(1541年)前后,计算起来已有四百六十余年的历史。这就形成了邓氏家族中以邓都为一分支继续为卫籍,而以邓邦为一分支落籍聊城的状况。

   邓守清

   邓守清,邓邦之长子,字星海。万历十六年(1588年)举人,初任襄城令,改怀远清廉。慈惠士民,皆户祝之。升临洮府同知(正五品)。洮居边塞,兵民杂处,守清经理得宜,有经国筹边之誉(通志)。

   邓守渐

   邓守渐,邓邦次子,字学海。崇祯戊辰(1628年)拔贡,癸酉(1633年)副榜。性纯,孝制行一,遵先训,潜心经史及程朱遗书,引进后学无倦色。初娶朱太傅延禧之妹也。康熙年间以子秉恒赠朝议大夫、昆山令。

   邓秉恒

   邓秉恒(1617-1690)邓守渐子,字元固,号泷江。邓秉恒是邓钟岳的曾祖父。顺治五年(1648年)举人,顺治六年(1649年)进士,初授昆山令。十二年(1655年)改江西永丰县令。在任期间,因功,以荐擢大行(从六品),升户部主事(正六品)。康熙十二年(1673年)升江西司员外郎(从五品),十七年(1678年)改任云南司员外郎,十月督芜湖关税(从四品)。二十三年(1684年)升福建巡海道道员(正四品),二十七(1688年)年改任湖广荆南道道员。为官四十年。著有《石堂集》、《春秋直解》(张榕端序)、《名臣奏议录》、《大清律笺释》及《邓氏族谱》(黎士宏序。黎士宏,字愧曾。福建长汀人。顺治十一年举顺天乡试。初授江西广信府推官,改永新县令,累官布政使参议。与邓秉恒交厚)。后人赞曰:秉恒少嗜书,敦大节,强力任事,不为诡随及临事变机权错出。有古大臣风。卒年七十四岁。妻邢氏贤智过人。生二子,允燮、光燮。”

  邓秉恒为了重振家族,做了大量耀祖光宗的工作。现仅举几例。

  1、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邓秉恒为了纪念先祖在明朝一门九将军的光荣历史,在今城内状元街东首建造牌坊,名“昭勇坊”(因明代邓氏世袭昭勇将军,故名。1937年毁于地震)。并修撰《邓氏族谱》,请黎士宏作序。

  2、在城东南四里处建“止园”(邓氏私家园林,即在现城南前邓楼村村址,已轶毁)。在清朝初年,聊城各大家族争相建造私家园林,邓秉恒所建止园,在当时与任克溥在城北北坝建造的“绮园”齐名,均为聊城的名园。并在“止园”的西面重修邓氏祖茔,其规模和建筑风格与傅氏祖茔“傅家坟”齐名(文革中被彻底毁坏)。

  3、顺治十六年(1659年),时任江西永丰县令的邓秉恒从明朝大司马(兵部尚书)聂豹的后裔诸生聂荀手中重金购得唐朝书法家颜真卿传世之宝、被世人称为“天下第二行书”的国宝级文物《祭侄文稿》和历史上的文化名人宋朝陈深、元朝陈绎曾、明朝文徵明、罗洪先(明朝嘉靖八年己丑科状元)曾为此帖作的四个跋,并亲自为此《祭侄文稿》作跋(该跋对于研究此《祭侄文稿》的收藏过程具有极其重要的历史文献作用)。此件《祭侄文稿》在邓氏家族珍藏九代,计二百八十余年,直到聊城解放前夕售出,流失海外。

  4、一生酷爱藏书。邓秉恒不但对于书画的鉴赏有很深的造诣,他对于藏书也非常有研究,并致力于古书的收藏。他在购买的宅院(即邓公馆,后称状元府)内修建“寒香阁”作为邓氏的藏书楼,藏有大量宋元善本、孤本书籍。他在江南做官二十载,在京城做官二十载,曾不惜用重金购书,为官四十年,藏书颇丰,对于其后世影响极大。据《聊城县志》记载,其曾孙清朝康熙六十年(1721年)辛丑科状元邓钟岳“于书无所不读”。其重曾孙邓汝勤“每于家藏书中印有曾在邓午厓处,抑何(只是)所见之远耶。” 由此可见邓秉恒藏书之一斑。他藏书的时间比“海源阁”藏书要早170多年,只可惜,邓氏藏书由于随着家族的衰落而被历史所湮没。

  5、教子孙读书明理,登科举第。由于邓秉恒曾在朱柏庐家乡江苏昆山任知县,对朱柏庐的治家格言(即《朱子家训》)非常熟悉。所以,他对子孙的要求非常严格。正是有了严格的家教,加上其子孙的努力,皆登科举第。其长子允燮官山西山阴知县,累官至摄朔州守,爱民如子,民呼为“邓佛”。由于长期劳累,病逝于任上。其长孙邓基哲官国子监学录。邓基哲在聊城城内楼东建白衣观音堂。在城东,运河西岸建“东园”(邓氏私家园林,曾是聊城的名园,旧址在今羊使君巷南邓家园,已毁)。其曾长孙邓钟岳在清朝康熙六十年(1721年)登进士一甲第一(状元),使邓氏家族在清朝发展至顶峰。这些都与邓秉恒分不开。邓氏家族正是有了邓秉恒,才使家族在清朝初年得以重新兴旺发达,更加奠定了其在聊城的名门望族地位。在聊城邓氏家族的发展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功绩。

   邓允燮

   邓允燮(1634-1690)邓秉恒长子,字理三,号ㄨ斋。事亲先,意承志。康熙二十年(1681年)以岁贡官山西山阴知县。大旱,流亡略尽。允燮亟请发帑赈济。复捐俸煮粥,存活甚众。由于清廉爱民,民呼为“邓佛”。摄朔州守,又摄马邑(正五品)。厘弊剔奸,诸政具举。以卓异特荐,未几,得疾,卒于官。年五十七岁。

   邓基哲

   邓基哲(1655-1701)邓允燮之长子,字骞之,号峄亭。性至孝,十岁丧母,哀毁如成人。事两继母,皆尽孝。以太学生官邹县教谕,以身率物,诸生皆敬。惮升国子监学录(从九品)。时祖秉恒官于闽,父允燮官于晋。代父服勤,遂不复仕。曾在城东运河西岸建“东园”(邓氏私家园林,旧址在今羊使君巷南邓家园,已毁);他积极参与聊城的公益事业,在城内楼东建“白衣观音堂”(地址在现古楼东原东昌府区公安局旧址,文革期间彻底被毁)。卒年四十七岁。雍正元年(1723年)以子钟岳赠光禄大夫、秉德郎、翰林院修撰。娶妻田氏,乃聊城名士田宫芳之次女。生四子,五女。子钟岳(状元)、钟音、钟叙、钟一(皆举人)。女五人,并适士族。(附:方苞:东昌邓峄亭墓表)

   邓基圣

   邓基圣(1658-1714)邓允燮之次子,字思睿,号孺存。七岁丧母,哀毁如成人。事两继母,皆尽孝。以诸生贡成均,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授内阁中书舍人三载,称其职。四十八年(1709年)补户部主事,旋迁员外郎(从五品),以廉干闻,任大通桥监督,力除诸陋弊,奸利者无所措手。以劳得疾。寻迁刑部福建司郎中(正五品)。生四子,钟昱、钟锦、钟万、钟华。

   邓钟岳

   邓钟岳(1680-1753)邓基哲长子,字东长,号悔庐。赋质端厚,颖敏过人,于书无所不读,尤邃易礼。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举顺天乡试(时年28岁),六十年(1721年)登进士一甲第一(时年41岁。本科共取进士163人。会试试题:“据于德依”三句,“郊社之礼”四句,“自生民以”三句),授翰林院修撰(正六品)。雍正元年(1723年)充江南副考官道。丁内艰。四年(1726年)起任江苏学政,刊《近思录》、《白鹿洞规》等书训士。七年(1729年)以少詹学士任广东学政(正四品),旋迁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正三品),十一年(1733年)四月乙卯迁礼部右侍郎(从二品),充《一统志》总裁,六月丁巳转左侍郎。寻降太常卿(正三品)。雍正十二年(1734年)先是以奏对不称,降级待补,丢了官职。乾隆元年(1736年)被重新起用。到浙始补通政司参议,督浙江学政,四年(1739年)再留学政任,七年(1742年)二月戊申仍晋礼部右侍郎(从二品),九年(1744年)三月辛丑转左侍郎。甲子(1744年)、丁卯(1747年)两充江南正考官。十三年(1748年)扈从圣驾东巡。夏(四月乙丑)以疾致仕归,阅五载即世。卒年七十四岁。雍正五年状元,兵部尚书彭启丰曾经这样评价邓钟岳:“前辈聊城邓公于康熙辛丑科以第一人及第。海宇瞻之,如景星卿云。丰(彭启丰)自通籍后,谒公于邸第,见夫泰山乔岳之容,霁月光风之度,恂恂庄庄,学识坚定,有古大儒风。盖前明罗文恭公之流亚也。”又曰:“盖公遭际昌时,中立不倚,清德重望,岿然与古大臣相埒,朝野翕然推重。谓:本朝山左人物,如李邺园之功业,王渔阳之风雅,与公之德量堪鼎峙焉。”著有《知非录》(彭启丰序)一卷,《寒香阁诗集》(彭启丰序。彭启丰,字翰文,号芝庭,江苏长洲人。雍正五年状元,官至兵部尚书。与邓钟岳交厚。)四卷(寒香阁曾是邓氏家族的藏书楼,为邓秉恒所建),文集四卷。(以上著作的刻本现藏山东省图书馆)。生二子,汝勤(汝功)、汝敏。

  1、邓钟岳首先是一个书法家。邓钟岳向以书法见长,其楷书尤为突出。在康熙六十年(1721年)大考时,其殿试卷被康熙皇帝御批“字压天下”,钦点进士一甲第一名(状元)。其书法可见一斑。

  2、邓钟岳更是一个教育家。他在教育方面推崇程朱理学,在任江苏学政期间,刊《近思录》、《白鹿洞规》等书训士。《近思录》、《白鹿洞规》都是南宋朱熹编撰,《近思录》是朱熹与吕祖谦同撰,摘录了北宋周敦颐、程颢、程颐、张载的言论,而《白鹿洞规》则是朱熹在任南康军守时,讲学于白鹿洞书院而制订的学规。邓钟岳以此二书育人,是符合当时的历史背景的。在浙江时,尝训诸生以耻为羞恶之本。“干谒标榜,颂辞连篇,或因细故骨肉成隙,耻何在焉?”入能于小学外篇,逐条体认,自然心平气和矣。他曾说:“学孔子而不由朱子,犹舍车登陆也。”在任礼部侍郎后,屏谢一切供顿旧习,依程氏分年读书法令诸生治经,各置一簿,朔望会讲,互相讨论。治一经毕,教官以名闻按试时面叩之。他倡导的这一学以致用的观点对于今天的人们来说,仍不失为遵循的道理。“至今粤人颂学政者,必为称首。(《聊城县志》语)”。邓钟岳以批文巧断兄弟分家案的故事更被民间传为佳话。邓钟岳从入仕以来,所历官职(除太常卿专司祭祀礼乐外)都与教育有关,直至礼部左侍郎。可以说,邓钟岳为官一生都是从事教育事业。正是如此,他深得康熙、雍正和乾隆三代皇帝的赏识,考取状元的第二年即充江南主考官,入朝十二年即升任内阁学士兼礼部左侍郎(从二品),主管全国的教育事业。

  3、邓钟岳又是一个研究周易的学者。他“于书无所不读,尤邃易礼。”他对于周易的研究很有造诣。在任太常卿时,他向雍正皇帝建议:“周易当依十二篇古本出题,不得经传合并。”又论“政治之要在正风俗。”这些都得到了雍正皇帝嘉纳。这对于他在朝廷中的晋升起了很关键的作用。特别是到了晚年,他对周易的研究更是孜孜不倦。每试事暇,诣同年陆奎勋论易,至日夕忘倦。

  4、邓钟岳的成长与其父母的教育是分不开的。其父邓基哲,在官升至国子监学录后,由于这时其祖秉恒官于闽,其父允燮官于晋,为代父服勤,遂不复仕,在家管理家务,专心教育自己的儿子,使邓钟岳能够从小就受到良好的教育,对其以后从政打下了牢固的基础。

  5、邓钟岳还是一个非常孝顺的人。父病,恶闻烟草气,遂终身不忍。由于其父亲邓基哲操劳过度,于康熙四十年(1701年)逝世(卒年四十七岁),是母亲含辛茹苦,将其兄妹九人抚养成人,四男皆登科举第。由于其在家中为长,理应替母亲分忧,所以他于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考取举人后,下决心放弃了四科(12年)会试的机会,在家操劳家务,帮助三个弟弟和五个妹妹成立。在母亲去世后,他亲撰碑文《祭母碑》,以示其对母亲的缅怀之情。

  6、邓钟岳还是一个好兄长和严师,“御待诸弟甚挚,督课亦不少宽,”在他的影响和督导下,再加上其三个兄弟的勤奋努力,皆考取举人。他们的儿子也在乾隆年间考取举人或进士。

  7、邓钟岳非常关心家乡的事情,聊城留有他的大量墨迹。对于增加聊城的历史文化底蕴起了很大的作用。由于历史沧桑的变迁,很多已经轶失。据有关资料记载,最著名的要属其在城内万寿观三清殿后墙书写的“阆院瀛洲”四个大字,以及东西两壁所书的“龙”、“虎”两字,每字高一丈有余,笔走龙蛇,气势磅礴,令世人赞叹。谓曰:“每见之,咸称仙景。”聊城现存的字迹主要有光岳楼“太平楼阁”匾额和“重修护城堤记碑”(现在城内公园内,已毁)。为了表达其对聊城的贡献,邓钟岳被誉为聊城的贤人,入聊城七贤堂。

   邓汝功

   邓汝功(1724-1776)榜名邓汝勤,邓钟岳长子,字谦持,一字午厓。渊源家学,善读父书,字写得相当好,甚至超过了被康熙赐为“字压天下”的父亲邓钟岳,被世人誉为“楷法尤本天授”(《聊城县志》语),可谓文坛奇才。

  他是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举人,乾隆四十年(1775年)进士(与刘墉为同时代人,只是参加科举考试较晚。该科共取进士158人.会试题目:“苟日新日”三句,“仲叔圉治”三句,“敢问何谓……言也”,赋得“灯右观书”得“风”字)。乙未通籍后,无不决为大魁(旧时称科举考试中状元为大魁)。但终因其书法出众,以及其父“字压天下”之嫌,得不到乾隆皇帝的赏识,而不能入仕(考中进士而不能入仕者极少)。因自己空有一身学问而得不到任用,乃工愁善病,落落不自得,不久即离开了人世。(而此科考取的进士一甲三人也遇不幸,实属历史罕见。)邓汝勤的诗写得很好,流传下来的有清乾隆李文藻刻本《密娱斋诗稿》一册,海源阁曾经收藏,现藏于山东省图书馆。邓汝勤的墨迹在聊城流传较多,著名的有《毁窑碑记》的碑文。此碑文由邓汝勤书丹。他不但字写得好,画也很有功底。据《聊城县志》记载:邓午厓(即邓汝勤)为悔卢宗伯(即邓钟岳)长子,工书法,而不知其并工于画也。叶云台家有小幅,题:“云山半白云生滃,然失烟树无心出,岫来去作人间雨。午厓戏墨。甲申(1764年)九月往,见董元宰(注:即董其昌。《明史》记载为字元宰;《辞海》记载为字玄宰)奇云出岫图,烟云变幻如有神助,追忆写此,未能形似。”另据《东昌府志》和《聊城县志》记载:唐颜真卿《祭侄文藁》真迹在其家中珍藏。此件国宝级文物在邓氏家族中珍藏历经九代,达二百八十余年。其曾祖父邓秉恒曾为此作跋。也正是由于《东昌府志》、《聊城县志》所披露的这一记载,使得此件《祭侄文藁》连同历史文人为此文稿所作的五个跋,在聊城解放前夕流失海外,给邓氏家族及国家造成了不可挽回的巨大损失。

   邓汝敏

   邓汝敏,邓钟岳次子。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举人。官直隶栾城、邢台知县,升浙江温州府总捕同知(正六品)。

  选自邓树堂《邓钟岳家族史略》

图文资讯
广告赞助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