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服装鞋帽 > 童装 > 打开书本 启迪心扉 -- 心理健康浅析

打开书本 启迪心扉 -- 心理健康浅析

luyued 发布于 2011-04-02 22:55   浏览 N 次  

一天,班里的同学小倩给我写了一封信,信很长。她说,“在学校的每一天都是煎熬,每一天我都盼望早点放学。回到家后,凳子不会抖动,不用和我讨厌的人一起学习。老师,我坐到哪儿都行,哪怕是电视机下边。老师,我忍受了那么多苦日子,究竟何时才是个尽头?”

究竟何事让她如此痛苦?根据她信里的描述,主要是因为和同学间人际交往中发生的几件事情:同桌小李向她借了一支新笔没及时还;考试传试卷时小李“总是命令”她往后传;默写要同桌合作裁白纸时小李也总让她裁。她写道:“凭什么总指使我来做?好像我生来就比她低贱。怪不得同学说:‘伴小李如伴虎’。”还有一件让她耿耿于怀的事是,天气渐渐变暖,小李看她还在用保温瓶喝水,就说了一句:“怪不得你嘴唇那么厚,原来是被热水烫的。”另外,坐在后面的小吴也让她心烦不已:“她上课总是把脚放到我的凳脚上,这种振动时有时无,让我根本没法听课!当我鼓足勇气让她把脚拿开时,她却像个痞子似的边抖脚边说:‘放一下会死啊!’没办法,碰上这样的人算我倒霉,没过一会儿,凳子又颤抖起来,我真是气得牙痒痒。当我转过头时,她反倒先开口了:‘又惹到你啦?’我终于发现,这世界上还有这么不讲理的人……”

读完小倩的信,我的心是很沉重的。小李、小吴是可以教育的,她们也没犯什么大错误,无非是和同学相处随意了些,玩笑了些。问题的关键在于小倩的这种近乎自我虐待的心理。在校园里,老师同学可以对她呵护有加,但一旦走出纯洁的校园呢?她该如何适应纷繁复杂的社会?我心疼自己的学生脆弱的心灵却要饱受如此自我折磨。小倩正拼命在给自己砌一堵墙,让自己和同学隔离开来。而事实证明,她的这些行为和反应,让一些同学对她也有些反感。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让孩子融入生活。而阅读,正能把生活的本来面目展现给学生,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体验活动中经受洗礼,接受磨砺,通过体验加强对他人、对社会、对环境的感知,积累心得和经验,激发他们自我教育的能力,能培养他们战胜困难的勇气,能开阔他们的心胸,能提高他们与人交流合作的能力。

其实,心理学中的阅读疗法,早已指出:许多心理困惑、心理疾病常常能够通过阅读防患于未然。

早在2400年前,我国伟大的教育家孔子就提出阅读有“兴”(想象和联想)、“观”(观察力)、“群”(合群)、“怨”(发泄怨气)的功效。现代科学发展后,1848年美国人J·M高尔特也论述过“书疗”(也称“阅读疗法”)的概念。高尔特提到,通过有指导的阅读能帮助解决个体成长发展过程中的问题。学生个体成长发展千变万化,班主任管理工作千头万绪,在适当的时机,在适当的场合运用“阅读疗法”,和学生一起打开书本,用睿智去拨动学生的心弦,用睿智去启迪学生的心扉,倒也不失为一种良策。

这次,我就打算运用“阅读疗法”来帮助敏感而无助的小倩。首先推荐她阅读的是歌德的故事。歌德的仇人在路上遇到他,恶狠狠地说:“我从来不给疯子让路!”出乎意料,歌德退到路边说:“我正相反。”我建议她应当学一学歌德,然后给她打了个比方:她讨厌周围这些同学,同学也不免会对她有些反感,这就好比柔弱的她硬撑着把自己过河的桥一座座拆除,然后费力地搬着这些石头亲手在自己的面前砌起了一堵堵墙。这又何苦呢?

听着我略带调侃的语言,她苍白的脸上现出了一丝红晕,很明显她的心弦受到了触动。我乘热打铁,告诉她阅读的妙处古已有之:三国时期曹操读陈琳檄文而治愈头疼。现代作家秦瘦欧曾说:“我自小多病,但又最怕服药打针,几乎每次都是依靠着《西游记》、《封神演义》、《江湖奇侠传》、《福尔摩斯大探案》等书,获得充分休息并恢复健康。”

自此,常见她拿了一本书在案前阅读,专注的神情中似乎也能读出她内心多了一份平静,多了一份谦和。我沉重的心也轻松了不少。一周后的周记中,她写道:“正当我迷惘无助时,老师那段话,就像一缕春风,吹醒了颓败的无言的断壁残垣。我明白自己不是世界的中心,也不是地球的中心,凭什么同学就要围着我转呢?我想做夺目的太阳,但是,与其让自己好高骛远,不如做一颗快活的星星。让我和无数快活的星星一块闪烁,一起耀眼,一同享受着奋斗的甜蜜。老师,最近我正在读于丹的《<论语>心得》,明白了不少交友之道。只有以真心待人,他人才会用真心待己。如若我看别人是一堆泥,他人怎能视我如一朵花呢?”读着她的周记,我的心情仿佛是拨云见日般地舒畅。

但是,学生的心理是会经常反复的,沐浴着阳光的小倩又被狂风暴雨所袭击了。初三中考那天,小倩在自己的的日记中写道:“明年的今天我就要站在这人生的转折点中了。或许等待我的就是无边无际的失意与落魄。我问自己,人固有一死,又何必受那么多罪?吃那么多苦呢?老实说,有时候还真想去买一瓶安眠药,但当我到药店门口,却退缩了,那时候我只想哭……”念着孩子这痛苦的字眼,我也与有痛焉!

我决定和她一起品读林语堂《生活的艺术》,让我们摆脱生活的奴役。“尘世是惟一的天堂”,“我们的尘世人生因为只有一个,所以我们必须趁人生还未消逝的时候,尽情地把它享受。”“人类的寿命有限,很少能活到七十岁以上,因此我们必须把生活调整,在现实的环境之下尽量地过着快乐的生活。”“有一点我们须先行加以澄清,这种消闲的浪漫崇尚,绝不是我们一般想象中的那些有产阶级者的享受。那种观念是错误的。”其实,中国历史上真正懂得生活的艺术者,比如陶渊明、苏东坡、白居易、袁子才都“聪明到不把周遭的世界看得太认真”。他们看透人生的野心、愚蠢和名利的诱惑,把自己的人格看得比事业的成就来得重大,把自己的灵魂看得比名利更紧要。他们都有一个恬静的心地和乐天旷达的观念。拿起这样的书本,读着这样的文字,小倩紧锁的眉头再次开始舒展,脸上也出现了醒悟的笑容……我和她约定,彼此监督,让我们多一种艺术家的性情,让我们能享受生活。做老师的享受教育的快乐,做学生的享受学习的快乐。她说,这样一来,连做试卷都是快乐的。

人生是丰富多彩的,学生当然不可能是定性的,教育更无法做到一劳永逸。只是希望能尽己所能,及时发现学生的困惑,也能适时地施加援手,搀扶着走过那一段泥泞沼泽。而阅读只是其中的方法之一,阅读更是应当有所选择,更是应当坚持不懈的。

读书具有潜移默化的心理效应。心理困惑者在阅读过程中可以有意或无意地获得情感上的支持、认同,并通过体验作者设定情境中的恐惧悲伤,使内心的焦虑得以释放,使情感净化,遇事想得开,提得起,放得下。

请打开书本,让我们和学生携手走上阅读之路,拨动一根根脆弱而敏感的心弦,启迪一颗颗天真而纯洁的心扉,共奏一曲生命的盛乐。

图文资讯
广告赞助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