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服装鞋帽 > 童装 > 东方文化周刊彩信版-10.31文化-烟雨江南 甲路问伞

东方文化周刊彩信版-10.31文化-烟雨江南 甲路问伞

luyued 发布于 2011-01-25 01:22   浏览 N 次  

亲爱的读者,上午好,今天是2008年10月31日,星期五,农历戊子十月初三.

[文化]

烟雨江南 甲路问伞

采写:杜梅

摄影:杨鎏(特派江西记者)

在江西的婺源,在婺源的赋春,在赋春的甲路,就这样一个小小的村落,却藏着由一百多位工艺师傅组成的伞班,在远离喧嚣的大山深处,他们肆意地表达着自己智慧和古朴的技艺。然而,技高声远,经他们妙手打造的一把把绰约多姿的工艺伞,却远赴千里万里之外,不知成全了多少婉约的故事,承载了多少幽深的梦。

甲路这个地方

和许多人一样,我们是被“景德镇的瓷器,甲路的伞,杭州的丝绸不用拣”这句民谣吸引过去的。与景德镇和杭州齐名的甲路,到底有着怎样不一般的风景?从景德镇赶往甲路虽只有一个多小时的路程,但感受到了不一样的气候,前半程烟雨绵绵,后半程却艳阳高照,愈往山里开,空气的颜色愈发纯净透明,阳光里都是果实的味道----道路两旁晒满了金黄的稻谷,白墙灰瓦的农家老屋前,红色的辣椒盛满了圆圆的竹匾。

甲路距县城西偏北54公里,在唐广明元年(公元880年)由歙县篁敦的张姓建村,因为地处上至徽州、下达饶州的通衢要道,所以村名为甲道,俗称甲路,即最好的路。据说,当年岳飞路经此地,被这里善良的百姓和美丽的山水所感动,便欣然在村中的“花桥”上留字:“上下街连五里遥,青帘酒肆接花桥。十年征战风光别,满地菁菁草色娇。”我们路经“花桥”时,果然见到了这首苍劲有力的题诗,忍不住好好膜拜了一翻。不仅如此,村中还有宋代丞相马廷鸾(甲路张氏女婿)当年居住的“马廷鸾第”和“马家花园”,花园中古井、石山和马廷鸾手植的香柏树仍然尚存。也许就是因为这份悠久的历史和厚重的文化吧,所以甲路人的脸上都有一种大气淡定的感觉,他们不会像一般村落的村民那样,盯着外来人猛看,跟他们交流也不会报以羞赧,都是大大方方的。当地热情的司机听说我们要去甲路伞厂,不惜绕道而行,径直把我们送到了目的地,可见甲路伞在当地人心中的地位。

甲路伞,甲天下

关于伞的发明,有很多美好的传说。一说4000年前,一个孩子头顶一片大荷叶,冒雨行走,雨珠从凸面的荷叶斜边上滚下来,于是启发人们发明了伞。不过流传较广而又有文字记载的还是那位神通广大的木工师傅鲁班和他的妻子云氏。据说鲁班在乡间为百姓做活,媳妇云氏每天往返送饭,遇上雨季,常常挨淋。于是,这位本领高强、无所不能的中国发明大王依照亭子的样子,裁了一块布,安上活动骨架,装上把儿。于是世界上第一把“伞”就这样问世了。但据《玉屑》记载,伞却是鲁班的媳妇发明的,因为鲁班常在野外作业,若遇下雨,常被淋湿。于是云氏就把竹子劈成细条,在细条上蒙上兽皮,样子象“亭子”,收拢如棍,张开如盖......看来,若要申请专利,还是鲁班夫妇俩人共享比较合理,这伞的发明,是他们夫妻恩爱、相互关心的产物。不过关于甲路伞,却有个很牛的说法。当年,丞相马廷鸾逸居甲路时,从京城带了一把油纸伞。从此,甲路人便不断改进工艺,世代相传制伞,且作出了名气。传说,康熙年间,婺源属安徽,当时徽戏盛行。有一次,康熙皇帝微服私访江南,正赶上露天戏台看戏,不巧天下着雨,前排有人撑伞挡住了后排人的视线,性急的顽童就用石子击打。石子是击中了雨伞,却反弹出来,打破了旁边的一把雨伞。康熙皇帝觉得奇怪,即刻叫人打听。结果:完好无损的是甲路产的,而被击破的那把产自它地。从此,“甲路伞,甲天下”便传开了,甲路伞被列入《婺源县志》“货属篇”,也随着徽商的足迹走遍了长江流域。

我们造访的甲路工艺伞有限公司,前身便是甲路雨伞作坊,有着300多年的历史。现在是一家集设计、开发、生产和销售为一体的独资企业。它的厂区原是一所小学校,学校搬迁后,宽敞的教室和礼堂便成为制伞的好场地。虽然厂区不算大,却每年向全国各地、欧美、东南亚国家及地区输送100多万把工艺伞。古朴智慧的技艺 稍微了解后,我们很快发现,原来甲路伞已经深入到甲路人的血液里了。工艺伞的技艺古朴科学,主要工序为:削伞骨----锯葫芦----组合伞架----煮晒伞架----装伞键----裱皮纸(或丝绸)----伞面题画----修卷伞页----漆桐油----穿饰线----套柄锤----结伞顶。而前三个工序却是在村民家里完成的,每次有定单到厂里,伞厂便会向村民派发任务,村民们便上山砍竹,回到家里用最原始的工具削光打磨,再组合成伞架交到伞厂。此举既使当地伞艺得到了很好的传承,又为村民带来了经济效益,可谓一举两得。竹制伞架也是甲路伞最具特色的优点之一。因此竹子的筛选非常关键,甲路人最喜欢的是水竹和紫竹。竹子的质地坚硬极富有弹性,不易折断,而且还是天然绝缘体,在雨中撑用可避雷。不过,唯一的缺点是易遭虫蛀,霉变,所以,手工削好的伞架必须进行严格的高温蒸煮,太阳暴晒及烘烤。

接下来就是装伞键和裱皮纸。由于市场需求,近些年甲路伞厂做得最多的还是绸缎伞,一匹匹艳丽的绸布,在两个熟练工人的配合下,每人手持一把大剪刀,中间放一个形同锅盖的模具,一块块圆形的布便迅速的飞扬着,据说每一对工人一天能剪三千多张。这些圆布被送到裱皮车间后,再由工人粘贴到做好的伞架上。基本的伞模子做好了,就要绘画师傅大展身手了,他们不需思索,没有丝毫的停顿,一气呵成的在伞面上画着各种图案。据介绍,一般的绘画师,最常画的有八到十种常用图案,如梅兰竹菊和牡丹花等等,而高端的绘画师只在纸伞上做画,题材随意,可以说每把伞都是一部优秀的作品。目前伞厂有9名美术专业人员,其中高级工艺设计师3人,中级工艺美术师6人。而甲路村还有三位“国宝级”的年近八旬的老艺人,非常受人们尊敬。当然,最负胜名的还是甲路油纸伞,所取用的皮纸,质地柔韧而薄,纤维交错均匀,都是民间世代相传,用网状纸帘,手工抄造而成的。其主要原料为纸皮树,俗称“鸟皮树”,四季可采伐,虽为野生植物,但也不多。另外,专供裱伞之用的“柿油”来自油柿树,这种树野生的非常少,主要靠人工裁培,10-12年方可结果,果实比食用的柿子小,金黄色,味极涩,上世纪80年代婺源尚有100余株,目前剩下的只有不到10株了。还有一种“桐油”,取自油桐树,又称“三年桐”,初夏开花,立冬后采果,其种子含乳浆,榨出之油,就是漆伞用的“桐油”。油桐树,也是人工栽培的,两年可收获,只是五年后需更新,目前婺源北方偏远山区还有,但不多。也正因为如此,油纸伞的价格都比较高,伞厂做的也比较少,只希望真正偏爱它的人才能够收藏它。

整个工序拉下来,几乎不见现代化的影子,这种纯手工艺的制作,充满着古朴和智慧,对我们这些生活在都市中的人来说,也是最具视觉冲击力的。甲路人的纸伞情怀 江南雨水多,在漫山的红叶中,在遍野的油菜花里,到处可见的油纸伞,像一朵朵游走的花儿。甲路人对伞有着很深的情怀,外出打工者都会带上一把以慰思乡之情,赠送外地友人的礼物,甲路伞更是首选。一般,男子的伞大多是朱红和桔黄,女子喜欢的伞是玫红和翠绿的,擎着油纸伞在静谧的田野里走着,很是有一种韵味。伞在甲路人的生活中,还扮演一个重要的角色----女儿出嫁必备的吉祥物。选取一把大红的油纸伞,竹为骨,纸作面,圆圆的伞面如月盘,意喻美满,祥和;“油”字谐音“有”,“纸”字谐音“子”,繁体“伞”字是人字之下有多个“人”字,寓意有子有孙,百子百孙。而竹子及红色,在民意更是有避雅之意。其实,不仅在甲路,在中国很多地方的传统婚礼上,新娘出嫁下轿时,喜娘都会为新娘撑起一把红色的油纸伞。据说,伞传到日本后,日本的传统婚礼上,也有此习俗。

甲路村民依两条路而居,一条是伞厂门前新修的水泥路,还有一条是伞厂屋后的青石板路。新水泥路是国家“村村通公路”的成果,汽车可以直接开到村民家门口,与外界的联系也更多更方便了。青石板路则是建村时的一条老路,被脚印打磨一平的石板,透露了它的古老,岳飞题字的“花桥”便是在这条路上。站在“花桥”往巷子深处望去,很自然的便想起了戴望舒的那首很美很幽怨的《雨巷》----

撑着油纸伞

独自

彷徨在悠长

悠长

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逢着

一个丁香一样的

结着愁怨的姑娘。

她是有

丁香一样的颜色,

丁香一样的芬芳,

丁香一样的忧愁,

在雨中哀怨

哀怨又彷徨

她彷徨在这寂寥的雨巷

撑着油纸伞

......

真巧,回程路上还真的下起了雨。

图文资讯
广告赞助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