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 【卖光鞋业 森达人的自我救赎?】
luyued 发布于 2011-03-29 23:32 浏览 N 次如果有一天,有人突然告诉你,联想将不做电脑了,海尔也将不生产家电,你肯定会说,“这怎么可能?”的确,当人们从有关媒体上看到森达集团将卖光整个鞋业时,第一个反应就是“这怎么可能?”
2007年11月13日,百丽国际的一则“16亿元收购江苏森达集团全部制鞋资产”的公告把我们从错愕中惊醒,森达,这个大多数江苏人眼中国内“联想”、“海尔”一样的“龙头老大”的“中国第一鞋王”,真的将从此告别鞋业了。
江苏森达集团的发展历程,堪称是一部江苏民营企业的成功史。
1977年,朱相桂带领着6个村民,利用生产队的牛棚猪圈,创办了建湖县皮鞋二厂,这就是江苏森达集团的前身。
1977年至1987年,经过10年的艰辛努力,皮鞋厂初具规模,进入江苏制鞋业前三强。
1987年至1991年,借用上海“中华”牌皮鞋商标贴牌生产,产品打进全国百强大型商场。
1991年,创办森达鞋业有限公司,引进技术和设备,将产品打入国际市场。
1992年,森达举起名牌大旗,囊括中国制鞋业的所有荣誉。
1993年开始,森达成为全球最大的单个皮鞋生产企业,拥有1个中国驰名商标、2个中国名牌、5个国家免检产品,产销量连续12年位居全国同行第一。并被国家技术监督局、中国质量检验协会、全国制鞋标准化中心评为“中国第一鞋王”。
2007年10月,作为江苏的民营企业家代表之一,朱相桂参加了党的第十七次代表大会。无论是森达集团,还是朱相桂,都成为江苏民营经济的一面旗帜。江苏人也为出了一个森达集团而倍感自豪。
虽然说被并购并不意味着森达的落败,但是所有关心森达的人还是忍不住要问一句:多年打拼成为“中国鞋王”,森达为何把“鞋子”卖了?不做鞋子的森达以后还能做什么?是激流勇退,还是壮士扼腕?卖光了整个鞋业,是不是森达人的自我救赎?
22亿被收购
消息来得太突然。就当各大媒体还在争相报道作为十七大代表之一的江苏森达集团董事长朱相桂与会归来,四处进行演讲的时候,一则公告登上了国内主要财经媒体的头版:百丽国际斥资收购森达集团旗下鞋业资产,森达集团退出了其赖以扬名的皮鞋制造行业。
公告是2007年11月13日登出的,公告称百丽国际已于11月11日与江苏森达订立重组协议,将通过其在内地的全资附属公司新百丽,以约16亿元人民币的代价,收购江苏森达旗下5家全资附属公司。
6天后的11月19日,百丽国际再次公告称,计划以5.63亿元人民币收购江苏森达旗下的一家男女鞋品原设备制造商―――上海永旭鞋业有限公司。上海永旭是森达集团2000年建设的生产、出口基地,光是一期投入就高达4亿元。至此,国内制鞋行业最大一宗并购案完成,曾经的“中国鞋王”卖掉了全部的制鞋资产。
百丽国际此次收购的森达集团资产包括:江苏森达鞋业有限公司、秭归永绪鞋业有限公司、江苏森达集团三峡鞋业有限公司、上海百思图鞋业有限公司以及上海玺威登国际贸易有限公司。还包括江苏森达集团拥有的资产,其中包括仓储存货、半成品、原材料、生产设施和设备等。
此次为净资产收购,百丽不承担所收购企业的债务。按照协议,百丽将于7个工作日内向森达集团支付2亿元定金,全部收购将在2008年1月10日完成。最终收购可能会有所调整,但不会超过17亿元人民币。
这次百丽国际不光买走了森达集团几家企业的固定资产,还一并买走了森达集团所拥有的森达、百思图、好人缘等知名商标的所有权。
虽然表面上看,百丽国际对森达集团的收购行动是一场闪电战,但是回过头来仔细分析,百丽国际其实对于森达集团的制鞋产业觊觎已久。
2007年5月23日,百丽国际作为首家上市的制鞋企业,成功登陆香港股市,发行14亿股,募得资金86.6亿元人民币,并以高达670亿港元的总市值,一举成为当时港交所市值最大的内地零售类上市公司。招股说明书显示,百丽国际上市所募集的资金中的27%至31%将用于各项扩展计划,包括收购公司或与策略伙伴结成联盟。百丽国际明确表示,公司下一步的发展主要为三个方向,一是往中高端品牌发展,二是休闲运动系列,三是往男鞋类发展。
果然,上市不久后的8月20日,百丽国际就出资4800万美元,拿下了Fila中国商标及其他与之相关的产权。10月29日,又以6亿港元将奥斯国际(香港)有限公司所拥有品牌妙丽收归旗下,同时也将奥斯国际在香港、澳门和大陆的150多家零售连锁店纳入旗下。
此次收购森达集团旗下企业,恰好与百丽国际的收购计划吻合。目前百丽国际拥有百丽、天美意、思加图、他她(TATA)等诸多品牌,但男鞋方面只有FATO一个品牌,而森达50%是男鞋,其中“森达”更是老牌的驰名商标。此次收购森达之后,百丽国际的市场占有率将超过20%,将其他制鞋企业远远抛在后面。
据世界品牌实验室和“世界经济论坛”共同评审、发布的《2007年中国500最具价值品牌》,森达品牌价值达到64.41亿元,位列500强中的第97位,位居江苏第6位。在此次转让中,人们不知道森达品牌是如何定价的,但如果以上述的品牌价值打对折估算,森达品牌的价值也超过整体收购价,这还不算百思图、好人缘等其他商标和知识产权的价值。
一个连续13年国内市场占有率第一、曾经的“中国鞋王”,连里到外只卖了22亿,不能不令人产生是否贱卖了的疑惑。
森达迷局:管理出了问题
虽然离2007年11月13日百丽国际发布并购公告已经过去了一个多月的时间,但是这场国内鞋业最大并购案的另一个主角―――江苏森达集团,没有发布任何的消息。森达集团为何要出售自己赖以扬名并且仍持续盈利的制鞋企业,为何选择卖给百丽,此后森达集团将向何处发展,一切的疑问让人看不清楚。记者日前来到森达大本营―――建湖以探个究竟。
森达是建湖人的骄傲
森达是江苏人的骄傲,更是建湖人的骄傲。就在上世纪90年代,苏北还是一穷二白的时候,森达皮鞋在全国一鸣惊人。更为可贵的是,这个地处盐阜一隅的乡镇小厂,完全是靠自己的力量发展壮大起来的,因此森达集团成了苏北民营经济发展的一面旗帜。
在建湖人眼中,森达集团是自家的企业,总裁朱相桂是他们的“朱大爷”。建湖人要么自己本身就是森达职工,要么是有亲戚在森达工作,不少人以自己多年前曾经与朱相桂打过交道而自豪。
的确,对于建湖这个苏北县城来说,森达集团太大了。森达集团所在的近湖镇,已经成为了建湖县的县中心。大部分的建湖县城人,白天在森达集团的各个厂区工作,晚上则回到自己位于近湖镇的家,而这两者距离不过3公里,打车只需要5元钱。
建湖居然不卖森达鞋
到了建湖,自然想到的就是买一双森达皮鞋。记者来到建湖最繁华的商业一条街―――人民路。这里有建湖鞋城、百姓鞋城等综合商场,更有奥康、红蜻蜓、蜘蛛王、意尔康等浙江品牌皮鞋专卖店。可是记者跑遍了人民路上所有的商场、超市,居然看不到一双森达皮鞋,甚至连其下属的“百思图”、“好人缘”等品牌也无身影。
建湖本地商场居然没有森达皮鞋卖!这太让人费解了。记者询问了多家商店的售货员,得到的答案都一样:在建湖想买森达皮鞋,只有去森达集团的门市部,其他地方都不卖森达皮鞋。一个小鞋店的李老板告诉记者,倒不是因为森达门市部垄断经营,其他商场无法进货。只是森达皮鞋价格比较高,在建湖这个小县城根本卖不动。
那么,为什么与森达鞋价格差不多的温州鞋,能在建湖大行其道呢?面对记者的疑问,老板笑了笑说:“明天你去森达门市部看看就知道了。”
“倒鞋帮”包围森达
第二天一早,记者赶往森达集团总部正对面的门市部。150多平方米的营业大厅里,并没有摆出多少皮鞋,每个品牌只是拿出十几款出样。在外人看来,这个门市部不像是卖鞋的,而更像是一个展示厅。除了少数断码皮鞋打折外,所有皮鞋价格都在500元左右,而森达代理的国外高档皮鞋,更是卖到数千元一双。
走出森达门市部,记者身边突然多出不少骑着自行车的妇女,一个自称叫李小娟(化名)的妇女告诉记者,她能以相当于门市部4折的价格卖鞋,她的小店离这里不过几步路。
就这样,记者跟随李小娟来到她的小店。所谓的店,不过是她的家。李小娟说,他们原先就是附近的农民,森达集团征用了他们的土地。一些失地农民便进了森达集团,她丈夫就在森达集团做销售,她只好卖起了森达皮鞋。按她的话说,这也是“靠山吃山,靠水吃水”,附近的村民,几乎都在做这生意。
篱笆不紧漏洞多
在李小娟家的一间小屋子里,摆得满满当当都是森达皮鞋,“森达”、“好人缘”、“百思图”在这里都能看到。李小娟拍着胸脯保证,这些鞋都是正宗的森达皮鞋,是直接从仓库拿的,而且都有检验章的印迹,也有森达仓库的出货单。李小娟告诉记者,她的鞋子之所以能比门市部便宜两三百元,实际用的是打折票,这些票有的是发给职工的福利票,有的则是各个部门的招待票。“不少外地人一买好几双呢。”
李小娟说,她们能做这门生意,因为跟森达各个部门都有“关系”。打折票数量有限,如果光凭倒卖打折票,一年卖不了几双鞋。关键是她们能够打通关节,从森达仓库直接提货,这样她们才敢跟外地大批进货的客户打包票。
李小娟说,森达内部很多人都想把集团的钱往自己口袋里装,跟那些人比起来,她们卖鞋子只是小儿科。“如果森达管得严,我们到哪里去搞鞋子卖啊。”
跟倒鞋人打过交道之后,记者才明白,建湖的森达皮鞋,原来都被这些“倒鞋帮”占据了。有了这些低至四五折的鞋,人们自然不会去购买商场里的原价鞋。森达集团管理上的问题由此可见一斑。
知情人透露森达内幕
赵卫国(化名)原先是建湖一家商场的皮鞋采购员,后来也去外地做过森达皮鞋的代理。跟森达做了二十年生意,对于森达集团的情况,赵卫国十分清楚。
赵卫国说,森达集团出售这几家制鞋企业,直接的原因是拖欠银行贷款。外界传言,森达集团拖欠当地农业银行高达十多亿元的贷款,如果再不归还,将引发森达资金链断裂。而且时至年末,拖欠的供应商货款必须归还,造成森达集团资金紧张,不得已将自己的制鞋企业出售给觊觎已久的百丽套现。而森达迫不得已“卖鞋”的根子,则在于森达集团的管理出现了问题。
“朱总裁人太好了,但是太容易相信人。”赵卫国告诉记者,现在的森达集团,给人的感觉就是家族企业。太多的裙带关系使得森达集团的管理日渐松散。不少中高层的领导并不是想着如何把企业做到新的高度,而是想着怎么把企业的钱装进自己的口袋。
“特别是那些森达集团派驻外地办事处的个别领导,欺上瞒下,中饱私囊。”赵卫国说,森达的发展很大程度上依靠传统的采购制度,外地的办事处权利很大。不少人就利用这个方便,想尽一切办法替自己牟利。“明明货卖掉了,却说钱收不回来,久而久之就成了烂账。供货也是以次充好、以假代真。”这样一方面给集团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森达多年积攒下来良好的品牌信誉也受到很大影响。
森达集团的另一个主要问题是多元化牵扯精力太多。从2000年开始,森达集团开始大规模对外扩张。先是投资4亿元在上海建设出口基地―――上海永旭鞋业有限公司;其后又进军信息产业,整合了北京鼎天软件公司;投巨资在建湖、滨海、响水投资兴建热电厂;集团触角更是伸向生物科技、纺织、模具等诸多领域。赵卫国告诉记者,当初投资上海永旭就有很多专家投反对票。森达偏偏还在这个出口基地上了12条最新的生产线。皮鞋产业是劳动密集产业,上海的建设成本、人力成本那么高,因此上海永旭建成后是连年亏损。至于其他产业,如软件、生物科技,都是占用大量资金且短期内难以产生回报的。“多元化讲究短平快,一个制鞋企业转型去搞高科技未果,只能说当初的决策出了问题。”在赵卫国看来,朱相桂错在过于相信身边的人。
百丽VS森达:资本与实业的较量
一直以来,国内皮鞋行业都有“北森达,南奥康”的说法。森达与奥康在运营方式稍有区别,但从根本上说,两家企业还都是以实业为基础,鞋是一只只地卖,品牌是一个个地推。他们均发源于上世纪70年代,经过近三十年的发展,方成就其在行业中的领先地位。
可是最近十年来,一股新生势力对于老牌鞋企发起了冲击,他们就是以百丽、千百度、达芙妮为代表的资本运作型企业。这些企业遵循“多品牌经营”战略,他们的拿手好戏是并购其他成熟品牌,扩大销售终端,实现快速扩张。
这其中,百丽用了十五年的时间,达到了森达等实业型企业三十年都未达到的高度。
从学徒工到180亿身家
人们总是对森达集团董事长朱相桂,当年背着蛇皮口袋卖鞋的创业经历津津乐道,却很少有人知道,百丽国际的董事局主席邓耀,在上世纪50年代,也不过是香港皮鞋作坊里面的一个学徒工。
百丽(BELLE)品牌创立于上世纪70年代,其时,邓耀已是香港知名的鞋款设计师。但邓氏事业的真正崛起则是在1991年。当年11月,深圳百丽工厂成立。最初,深圳百丽主要为香港品牌代加工,此后,邓耀不满足加工贸易的生存状态,很快进入国内批发市场。1993年,内地第一家百丽零售店在深圳开业,由此百丽开始了一个零售王国的建立。
“大城市多开店,小城市开大店”,是备受业内人士推崇的百丽策略。百丽集团CEO盛百椒解释说,“大城市开店成本高,且进入的品牌多,竞争激烈,一个品牌无法以压倒性的优势占领市场,只有多开店,让品牌逐渐深入人心;而在小城市,房价和人工都便宜,在较好的位置开一个大店,形成旗舰的架势。”截至2006年12月底,百丽国际在中国内地150个城市及30个省份拥有并经营3828个零售点,另外在香港、澳门及美国还设有35个零售点。
百丽的大肆收购和迅速发展来自于其成功的资本运作。早在2005年百丽就引入了摩根士丹利旗下的两家基金公司和鼎晖投资旗下的CDHRetailLimited为战略投资者。PE的引入也加速了百丽的上市进程。2007年5月23日成功登陆香港股市,高达670亿港元的总市值,使百丽国际一举成为当时港交所市值最大的内地零售类上市公司。邓耀持有百丽国际32%的股份,股票市值将近180亿港元。
森达从卖鞋到走多元化之路
与百丽在资本市场的辗转腾挪不同,森达的发展可谓一步一个脚印。
自1977年企业创办,朱相桂先是花了十年的时间,做到了江苏皮鞋行业的第三名。有了这个底气,朱相桂才敢带着皮鞋闯上海,然而他的“盂兰桥”皮鞋最终折戟上海滩。从那个时候开始,朱相桂意识到了品牌的重要。他先是通过为“中华牌”皮鞋贴牌生产,另一方面开始着手自己的品牌建设。“森达”品牌就是在这个阶段创立起来的。
高举名牌大旗的同时,森达集团通过负债上规模,引进先进生产线,走在了全国制鞋企业的前面。1993年,森达成为全球最大的单个皮鞋生产企业,森达皮鞋销售连续13年位居全国第一。“森达”品牌先后获得中国驰名商标、国家免检产品、中国名牌产品三项国内最高荣誉。2000年,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的江 泽民亲临森达视察,董事长朱相桂也连续三届成为全国党代表,森达集团达到了其发展的辉煌时刻。
进入21世纪后,森达集团走企业的多元化之路,在热电、纺织、软件开发、生物科技等领域多面出击。然而,这些新上的项目并没有给森达迅速带来业绩的增加,反而拖了森达制鞋主业的后腿,森达皮鞋市场份额也被奥康、康奈等竞争对手夺走,2006年其市场份额甚至滑落到第五。
百丽上市冲击波
早在百丽国际在香港上市的第二天,鞋业名企红蜻蜓集团就召开了中层以上会议,董事长钱金波道出了自己最大的忧虑:“百丽一上市,我第一个感觉就是,它现在想买谁就买谁。
如果百丽发出邀约,我可以拒绝,但是百丽买到和红蜻蜓差不多的男鞋品牌并非难事,那同样会让我很被动。”另一家国内男鞋领军企业奥康集团的董事长王振滔,同样对百丽上市颇为担心,王振滔就发出疑问,如果百丽将这些资金用来在全国布点,那么奥康该如何应对?
果然,他们的担忧很快成为现实,FILA、妙丽、森达先后被百丽收入囊中。作为国内首家上市的鞋类企业,百丽给行业带来了巨大冲击。百丽将上市融到的86.6亿元现金,27%―31%用来收购企业品牌,25%用于开设新店,每年将新开1000家新店,这种扩张速度是任何同行无法企及的。
森达集团并不是没有上市的打算。2007年7月21日,森达集团董事长朱相桂会见了深圳国信证券业务部总经理黄自强,于是传出森达上市全面启动的信号。但是,森达为何没能坚持到上市,就将制鞋产业匆匆售出,其中的缘由无从考证。
最终,擅长资本运作的百丽收购了实业见长的森达,虽然不能说资本必将战胜实业,但从目前的趋势看,皮鞋行业大规模的并购和重组不可避免。
中国皮革协会就此预测鞋业前景说,“百丽”并购“森达”,标志着制鞋产业新一轮竞争时代的到来。随着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将会产生越来越多的并购、重组及其他合作方式,其结果将形成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和国际知名品牌。
十步间的差距
南京新街口中央商场,从百丽专柜到森达专柜,距离仅为十步。
即使是十步,顾客似乎也不想多走。2007年12月22日是个圣诞节前的最后一个周末,百丽专柜“买一送一”的年终促销活动吸引了很多人,动辄一千多的皮靴很是热销。记者粗粗数了一下,有超过15人在选购皮鞋,而且几乎全是女性,相形之下森达专柜前仅有一名顾客,即使森达专柜到处贴满了5折的促销广告。
平心而论,森达女鞋的价位和百丽差不多,款式也不落伍。森达女鞋的销售员小张望着百丽那边火爆的场景,多少有些羡慕:“森达是个老牌子了,但现在的年轻人更喜欢时尚的品牌。”当然,还是有人对森达这样的老牌子情有独钟。年近40的宋先生是森达的“熟客”:“我穿森达已经很多年了,森达的皮鞋都是实实在在的小牛皮,一两年穿下来都不变形。”但百丽的“粉丝”显然对森达有点“嗤之以鼻”:“森达都没怎么听过啊,而且它的鞋也不是很好看。”
一份报告显示:依据消费群体的不同需求,目前国内皮鞋市场已经形成了五个层次的分类,第一层次便是国外的著名品牌及合资品牌,如莱尔斯丹、登喜路;第二层次是以森达、康奈、奥康等为代表的老品牌;第三层次是百丽、达芙妮、哈森、FED、千百度等新兴品牌;第四层次是以金猴、红蜻蜓为代表的中小品牌;第五层次是众多的杂牌以及皮尔卡丹、老人头等代为加工的品牌。
尽管目前第二层次和第三层次在品牌知名度上已经相差无几,但在年轻人心目中,显然第三层次这样的新兴品牌更加时尚也更具吸引力,森达这样的老品牌自然就难获“芳心”了。小张的说法也验证了这一点:“买森达鞋子的一般以中老年人为主,而且都是老顾客。”
区区十步之遥,令记者不由感叹:森达与百丽的差距不止于此。
显然,作为后起之秀,百丽牢牢地抓住了市场的脉搏。长江商学院院长项兵教授曾经撰文分析了百丽的成功经验:第一,高度重视本土市场的渠道建设,采用直营模式拥有了庞大的销售终端系统;第二,端对端的整合提升了企业盈利能力。百丽公司鞋类业务采用纵向一体化业务模式,包括产品设计和开发、生产、营销及推广、分销和零售各个环节,在中国鞋类产业内独树一帜;第三,渠道控制力提升品牌溢价。通畅的自有渠道与零售店对于提升百丽公司各鞋类品牌的市场价值,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第四,借助资本力量,夯实竞争优势。2005年,百丽公司引入摩根士丹利和鼎晖投资两家PE战略投资者,借助PE资本支撑,百丽公司商业规模快速扩张。2007年5月百丽成功在香港上市,并携资金优势开展了一系列的收购,进一步夯实了其行业领先者的地位。
百丽的这种经营模式也为同行所认可。“红蜻蜓”南京代理商许先生说,百丽的许多专卖店都是开在大城市的高档商场里,定位中高端,其直营专卖店的策略是比较成功的。相形之下,森达的品牌战略、市场销售都没有与时俱进。在百丽等新兴品牌强大的攻城略地之下,森达在市场上的淡出也是再自然不过的事了。
未来:热电成森达主业?
拱手将制鞋企业出售,全面退出制鞋行业,卖了三十年皮鞋的朱相桂,以后将卖什么?这些问题的答案,可能只有森达人自己知道。
自从听说森达集团的制鞋资产被百丽国际并购,记者就一直努力与森达方面取得联系。然而森达集团副总经理韦桂华和总裁秘书杨勇的手机一直无人接听。记者想方设法才联系上集团办公室徐主任。徐主任告诉记者,朱相桂董事长目前在上海,无法接受采访。而且根据森达集团与百丽国际的协议,并购事宜均以百丽国际的公告为准,森达集团不能擅自透露并购细节。至于为何出售,出售之后集团将如何发展,因为涉及到商业机密也无法向公众透露。
虽然森达集团对于并购事件和未来发展三缄其口,但记者在建湖了解到一个重要信息:朱相桂虽然辞去了森达鞋业有限公司总裁职务,但是未来还将在森达鞋业担任顾问一职。百丽国际收购森达旗下的几家企业,是看中了森达的生产能力,更是看中了森达的品牌和销售体系。百丽想要向男鞋市场发展,已经明确表示不会放弃森达的几个品牌。“森达”皮鞋想继续做下去,还需要朱相桂继续发挥自己的号召力。朱相桂很可能摇身变为职业经理人,这也符合现代企业并购的规律。
另一则消息也从侧面证实了朱相桂将担任顾问的说法:2007年10月,朱相桂开完党的十七大回来,就立即主持召开了森达集团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经销商年会。对于做出突出贡献的5名经销商,作出了重奖轿车的决定。如果森达和朱相桂将从制鞋产业中完全脱身,则根本不需要这么大手笔地奖励经销商。知情人士透露,这一方面是就并购事宜向经销商吹风,另一方面也是安抚经销商。毕竟经销商是三十年来森达最大的财富。
然而,朱相桂本人,不管以后在制鞋业中发展得如何,与森达集团则已毫无关系了。那么,森达集团还能做什么呢?建湖县民营经济主管部门的一位领导认为,从森达集团目前的发展状况看,生物科技、软件开发这些高科技项目还未能实现盈利,森达的服装、模具产业又不能形成规模效应。纵观森达集团,唯有热电产业抑或是未来森达集团的主营方向。
森达集团的热电产业创立于2003年,当年,森达集团投资7亿元在建湖、滨海、响水三地连上三个热电项目。经过数年经营,这三家热电厂均已投产,每年的销售收入超过4亿元,利润也可达到3600万元。森达集团的热电厂主要面向工业市场,分别建设在建湖县经济开发区、滨海县沿海化工园区和响水县陈家港化工园区内,不但能够上网发电,而且还是所在三个园区的唯一热源点。园区内大量的重工业企业,除了有大量的电力需求外,还需要提供高效稳定的热力资源。森达热电产业,从建设初期就遵循“以热定电”原则,这样即便未来电力供应趋于饱和,由于有3个工业园区高热负荷支撑,森达热电也能产生持续的经济效益。
或许当初森达集团投资热电行业,多少有着行政因素在其中产生影响。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如今的热电产业已经成为集团除了制鞋工业以外最稳定的利润来源。朱相桂此前也曾公开表示,森达的热电不仅仅局限于这三家热电厂,未来他们将整合8到10家热电厂,建成一个环保热电产业集团。森达集团成为“世界鞋王”的梦想不复存在了,但人们期待不久的将来,能够从森达驶出一艘热电“航母”。
- 07-01· 华恒人的ARM建议
- 07-01· [转载]宇恒人回:亚翁先生
- 07-01· 【哥伦比亚】洞洞鞋加盟
- 07-01· 【恒人鞋业】恒人鞋业
- 07-01· 冰粥展示柜热卖中
- 07-01· 发给宇恒人的纸条
- 07-01· 临时停牌停多久探路者响
- 07-01· 恒人“09春夏时尚生活品牌
- 07-01· 恒人拖鞋:为灾区人民献
- 07-01· 花鸟画家王国勋老师五条
- 06-30· 深港大区西冲拓展活动分
- 06-30· 深圳展团软交会上的“明
- 06-30· 深港CEPA重大项目深圳地铁
- 06-30· 南科大问题与深港合作问
- 06-30·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研究院
- 06-30· 牧羊女
- 06-30· 芦花情
- 06-30· 虞美人.牧羊女
- 06-30· 你是谁?我又是谁?(转
- 06-30· 老鼠和鱼皆吾所欲----牧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