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服装鞋帽 > 皮鞋 > 《朱尔与吉姆》,法国,特吕弗导演,1961年

《朱尔与吉姆》,法国,特吕弗导演,1961年

luyued 发布于 2011-06-28 03:48   浏览 N 次  


我的DVD生活开始之初,是很对新浪潮热中过一阵的,戈达尔这疯子的片子就收了不少,还有特吕弗,在我初期的认识里,我觉得新浪潮就是法国电影的代名词,甚至是法国电影的高峰,我现在才知道新浪潮其实和电影搭不上边,这是一帮写影评的家伙基于革命叛逆的想头而倒腾出来的名词,你说它的理念吧,也就是把摄影机抗到大街上,作者电影,摄影机就是笔诸如此类的东西,要不就是反叛一切,从他们的法国本土前辈开始反,反完了反外国的,这股潮流影响范围甚至到达日本,引发大岛渚的日本新浪潮的发轫,我最不能理解的是戈达尔这疯子60年代对中国文·革的病态而隔膜的膜拜,一个完全不明白中国实情的愤青独自在法国合着本国的所谓革命调子起哄,漠视和批判一切,这就特别令我倒胃,他和特吕弗合作的《筋疲力尽》,实在是捏着鼻子都看不下去,而它却是新浪潮的鼻祖,我是看了《筋疲力尽》,算是彻底认清法国新浪潮的面目了,再说当时正是法国电影整体上被我失宠的时候,对于法国电影,我是筋疲力尽过一回的了。

特吕弗这个人,真正令我喜欢的是《四百下》和《阿黛儿·雨果的故事》,《四百下》诞生在新浪潮出笼之前,所以和新浪潮没什么关系,我倒觉得它是法国的新现实主义呢。《朱尔与吉姆》算是口碑不错的特吕弗电影,但不对我的胃口,看了三回才下定决心看完,算来已经是买来DVD后的3年了吧。这样一个法国情调的三角关系的片子,这样的散漫的法国式表达,这样的自毁人生和莫名其妙的甘愿自毁叙事,实在也没有多少触动我的心弦的地方,特吕弗电影的那种“小我”,还不及路易·马勒电影里的那些问题人物吸引我更多些。特吕弗82年去世享有国葬礼遇,但在电影史上是否具备大师资格,我一直觉得是有疑问的。

我比较不能接受的是那种没有什么生活根基的人的故事,比如《朱尔与吉姆》里的人物,他们在战后有个野外的别墅,完全无须为养育子女的事情操心,他们甚至无须生活来源,我常常担忧他们吃什么,这样一群出离尘世的人的故事,无论如何是缺乏感染力的---也许那竟是法国式的浪漫?我喜欢《四百下》和《阿黛儿·雨果的故事》,是因为那里的人物有一个巨大的生存境地的考验伴随着,你再看戈达尔电影里的人,关于革命之类,我读了勒庞的《乌合之众》以后,就尤其唾弃那种愤青式的姿态,都是自作孽么?

某年某天看《南方周末》——这是我现在唯一自己掏腰包买的报纸,文化一版里居然是派到法国的记者采访《电影手册》被收购的报道(现在自己的名字常常居于中国的“电影手册”四字之下,隐隐觉得自己是带点使命感的,起码不能辱没了这四字,然后要亮出中国影迷的套路与之匹配才是),另有长文一篇记念新浪潮50周年纪念,读之对于新浪潮电影,有加深印象之功,虽然它刊登的照片,把一众新浪潮导演的名字和图片搞乱了,但这样的错误可以谅解。这就是《南方周末》的视野。但是文中似是而非的小八卦(戈达尔偷书是为了支持电影事业),差之毫厘的日期(1968年戛纳电影节那次著名的新闻发布会到底是5月几号?),谬以千里的数据(1960年法国已实行货币制度改革,《筋疲力尽》的票房1.5亿如果是新法郎那简直是天文数字),是否太业余水准了呢?连中国最好的报纸都如此,何论其他?





MSN空间完美搬家到新浪博客!

图文资讯
广告赞助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