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商在非洲
luyued 发布于 2011-04-02 21:43 浏览 N 次随着2006年初《中国对非洲政策文件》和日前《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宣言》的公布,中非合作的新号角也随之吹响。非洲,在浙江商圈内掀起了一股更大的热潮。这在对市场天性敏锐的浙商看来,既是一个新的发展契机,又是一个新的发展挑战。
■观察记者 傅宏波
浙商在非洲
2001年开始闯荡非洲市场的黄建文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温州投资人。据他介绍,温州人去南非做生意的绝大部分都是在这个时间段。与很多在国外做生意的人一样,黄建文最早从事的也是贸易批发类生意,包括服装、皮鞋等。
5年前他用了4个月的时间,几乎跑遍了南非主要商业城市约翰内斯堡的所有批发城和商业中心,还专门在非洲做了详细的调查,了解当地人的着装特点。几番斟酌之后,黄建文决定挥戈进入非洲经济"桥头堡"-南非。
事实上,贸易只是黄建文的一小块业务,他把更多的精力放在能源投资上。在南非的头几年,黄建文很快感受到借助当地资源、矿藏的优势,南非经济一路飙升。2003年,他便组建了南非非亚国际发展集团,全面进军矿产、地产两大行业,并很快寻得一座能连续开采80年而每年产出在20万吨左右的铜矿。
就在黄建文不动声色地涉足矿产业的时候,越来越多的浙江民营企业也开始了在非洲加大获取矿产资源的努力。宁波华州矿业投资公司在加蓬获得铅锌矿详细勘探权;上虞的嘉利珂钴镍材料有限公司也斥资1000万美元在南非购买钴镍精矿基地,由于还联手世界最大的钴精矿生产企业津巴布韦CCC公司,有预计,嘉利珂的钴镍产品5年内将占全球市场5%以上的份额。
据商务部公布的数字显示,2000年中非贸易额首次突破100亿美元,2005年猛增到397亿美元,增长了近3倍。商务部预计,2006年中非贸易额将突破500亿美元,连续5年实现高速增长。从投资方面看,截至2005年年底,中国对非投资已达60多亿美元,在非洲兴办了各类企业800多家。
仅仅从商务部提供的这组数据,"嗅觉"敏锐的黄建文又找到一个商机,一份面向全非洲华人的报纸《非洲时报》便于去年在他手里横空出世。据黄建文介绍,《非洲时报》投资不到1000万元,最初他们几个侨领办报纯粹只是希望有一份面向全非洲华人的中文报纸,并没有太多经营方面的考虑。令他们感到意外的是,现在广告收入竟然也非常不错,尤其是头版,很多人要求登广告。
而今,像黄建文这样比较低调的一批浙江民营企业家已经逐渐将非洲市场纳入自己的"扩张范围"内。
据浙江省外经贸厅统计数据显示,浙江省至今已经在34个非洲国家设立了196家企业或者办事机构,今年1-9月份的投资额达到6245万美元。
套用一句广告语的说法:"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那么非洲市场有多大,浙商的心就有多大。
浙商该"亮剑"了
浙江,这个陆地面积仅为全国陆地面积1.06%的资源小省,其GDP水平位居全国第四位,人均GDP已经多年稳居第一。
浙商,被人们惊呼为"中国财富制造商"与"东方犹太人"。而此刻他们正面临着一个抉择问题。
全球化背景下的宏观经济调控对于以民营企业为代表的浙商来说犹如一股寒流。据浙江省企调总队最近对884家浙江中小企业的调查发现,有26%的中小企业感到流动资金紧张,22.4%的中小企业深感融资困难。紧缩性宏观调控绷紧了企业的资金链。银行对企业授信至少压缩20%到30%,有的银行甚至只收不贷。银行为了规避风险,信贷收缩部分主要不是中长期贷款而是短期贷款,而流动资金贷款是企业命根子。资金链的紧张使一些企业不得不放慢发展的脚步。
同时,原来适应浙商传统经营模式的浙江,因土地、能源等瓶颈而产生某种程度的不适应。
近年来,浙江经济进入了一个工业化的高速增长期。新一轮招商引资热潮在浙江各地轰轰烈烈地展开,而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成为各地政府发展经济的主要目标指向。在这样的背景下,省内各级工业开发区急速膨胀,大量工业企业向开发区集聚。
但是,国家实施宏观调控后,对土地审批全面冻结,浙江企业突然遇到了"用地紧张"的尴尬。以温州为例,规划用地3100万亩。其中的2700万亩为农田耕地,属红线以内的土地,任何情况下都不得挪用。可作开发的用地现在只剩下400万亩左右。更有甚者,有的地方过度开发,严重透支,连2010年的地都批出去了。
温州、台州、义乌等地,数以千计的企业排队等地。作为中国百强县的绍兴县,有人估计按照眼下的发展态势,绍兴县3年之内就将遇到"发展极限"的问题,而这个"极限"首先是土地问题。如果充分满足企业的土地需求,马上就会触及基本农田保护这条"高压线"。为此,近年来绍兴不得不在海涂上围垦了100平方公里的土地以解燃眉之急。土地的"冻结"与控制使企业放缓发展或扩张之路。
再来看一个不可思议的现象,原先因浙江区域经济的发展吸引的民工与技工此时开始"逃离",出现了"民工荒"与"技工荒"等;而职业经理人的引进又在家族企业遭遇文化的阻击。
"高薪聘不到技工","老板到火车站抢民工"。这样的事例在浙江已经不再是新闻。"技工荒"和"民工荒"的突如其来,给许多正在快速发展的浙江企业制造了不小的麻烦。义乌一家企业扩建了厂房,购买了新设备,但因为招不到工人,只好让新设备停在那里生锈;而在该市的另一家企业,为了能留住工人,不得不大幅提高工人工资。
与此同时,当国际金融大鳄在石油期货中大获全胜的时候,以石油为原料的工业材料价格也跟随着国际石油价格的一路攀升而飞涨,塑料和化纤原料价格的大幅度上涨,对浙江的许多企业影响极大。
台州被称为我国的"塑料之都",现有塑料企业1万多家。"与去年同期相比,今年9月份国内合成材料价格同比上涨了41.41%,塑胶类原料价格涨幅更是高达84.67%。"台州市政府的一位官员表示,"那些企业的利润空间只有3%-5%,好一点的在10%,即使出厂价上涨5%也无济于事。"化纤行业是浙江的重点产业,但由于原料价格的上涨,使好几个原来准备向上游产品延伸投资的项目,不得不放缓建设的脚步。一家大型化纤企业的负责人说:"PTA等原料价格飞涨,但下游产品价格增涨极为有限,这使得我们不生产要失去市场,要生产就天天亏本。"
浙江省经贸委副主任、省中小企业局局长吴家曦认为,在资源要素制约日益加重的背景下,仅着眼省际间的资源供给合作,显然难以为继。必须争取在全球范围内寻找和建立稳定的资源供应渠道,即实施全球化的资源战略。他说,浙江对资源的需求度很高,这本身就是一种商机。一些具有一定实力的民企特别是大型民企完全可以尝试到境外从事资源开发,以减少紧缺资源采购与供应的不确定性,增强自主可控性。
"目前浙江经济的增长,还是依靠资本和资源的不断投入来拉动,这样的增长模式是相当危险的。"浙江工商大学经济学院院长张宗和教授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主要依靠制造加工、装配等产业的浙江企业,产业方式资源消耗太大,环境污染严重,企业所面临的压力越来越大,利润也越来越薄。这种情况下,浙江企业直接面临产业结构升级和资金转移的问题。而开拓非洲市场无疑是一个机遇。"
为什么选择非洲
2006年中国民营企业发展论坛在杭州举行。在会议上,中国驻贝宁共和国大使馆经济商务参赞前来替贝宁"吆喝",就非洲的投资环境和贝宁目前正在推出的矿产资源开发项目向与会的企业代表作介绍和推广,希望浙江商人前往贝宁开辟市场。
目前,在非洲投资的客观条件日臻成熟。浙江省外经贸厅国际投资促进中心负责人告诉记者,非洲许多国家都推出了富有吸引力和鼓励性的外资政策,包括简化投资审批手续、设立出口加工区、减免税收等,以吸引更多外国投资。
其中,针对中国还有专门的优惠政策。中国目前已同28个非洲国家签署了投资保护协定,与8个非洲国家签订了避免双重征税协定,与其他非洲重点国家的协定商签工作也在不断推进。中国对非承包工程涉及工程建筑、石化、电力、交通运输、通讯、水利、冶金等国民经济各领域。
一些非洲国家还推出了专门针对中国企业的优惠政策。如喀麦隆就有根据中国经济开发区模式发展的自由工业区,中国企业设厂,进出口可以不要许可证,也不受配额限制,同时除汽油外的其他产品都免交关税,开发区的企业建立头10年可以免交直接和间接税。
事实上,那些已经抢先进驻的企业,他们的投资信心非常坚定。不久前,慈溪的奇迪电器有限公司又有一批价值24.4万美元的自主品牌空调出口到非洲突尼斯。该公司负责人说,非洲是继欧美、中东市场后开辟的第三大出口市场,自今年以来,该公司已经向该地区出口价值近300万美元的产品,同比增长50%。与此同时,慈溪的另外393家公司也与非洲建立贸易关系,产品涉及家电、纺织等16个大类621种。
作为拥有全球第二大人口的大洲,非洲潜在的消费需求也正在快速增加,这正是物美价廉的"浙江制造"的广阔市场。据杭州海关统计,2005年浙江省对非洲地区双边贸易达48.4亿美元,与2000年相比翻了两番多;5年间,参与对非洲双边贸易的浙江企业从1328家增加到6924家,增长了4.2倍,与浙江有贸易往来的非洲国家和地区已达59个。今年前10个月,浙江省对非洲出口44.4亿美元,同比增长32%。
贸易只是分享中非合作"盛宴"的一种谋略。非洲大陆素有"世界原材料仓库"之称,丰富的资源优势,也大大激发了浙商不远万里赶去投资的热情。利用当地的矿产资源,越来越多的浙江商人采用直接投资这种方式,带动当地经济发展和就业,成为中非合作双赢的鲜活写照。
浙商进入非洲的步伐不断加快。据省外经贸厅统计,截至今年9月,浙商在非洲34个国家共投资兴建了196家企业,"非洲有些产业还是空白,投资潜力巨大。在当地办厂正成为中国企业赢得非洲市场的首选之路。"省外经贸厅外经处有关人士指出。
非洲什么都缺,它的制造业和高科技都不发达,有的国家连根针都不会造。产品绝大多数依赖进口,且价格昂贵。因此,价格适中且品质不错的中国小家电、小五金和小百货在当地销量很好。在安哥拉的市场上,1盒蚊香在国内卖3元钱,在那里可以卖到5美元;1根5毛钱的铁钉能卖1美元;1台1300元人民币的全自动洗衣机,出口到那里能卖1000多美元。在整个非洲市场上,中国货通常能卖到很高的价位。而且非洲的劳动力价格低廉,有助于企业降低成本。另外,产自非洲的纺织品出口到欧美没有配额限制,利用这一点在当地做转口贸易,也是不错的选择。
非洲不仅是一个拥有巨大发展潜力的商品市场,而且也是一个有待进一步开发的投资市场。与贸易相比,对非洲投资和直接参与非洲国家的经济建设,其积极作用更为突出,也最受非洲国家欢迎。近年来,随着总体政局逐渐走向稳定,绝大多数非洲国家都把发展经济置于各项工作的首位,实行开放政策,着力改善投资环境,积极吸引外资和争取技术转让,其中有不少国家希望同我国在农业、加工业、制造业、采矿业、冶金业、服务业等领域加强合作。这正是浙江企业去非洲投资办实业的有利时机。
浙商拿什么驰骋非洲市场
在非洲,华商主要来自浙江、广东和福建,其中浙商最多。华商办厂、经商和投资,生意按规模分成3类。大型的如矿产开发,中型的如投资办厂制造产品,小型的主要是经营小商品买卖。
现阶段,浙江的企业对非洲投资宜采取以技术和设备投资为主、货币投资为辅的形式。也就是说将成熟的技术和设备作为实物投资,与非洲的合作伙伴共同利用当地资源、开发当地市场,有些产品还可通过非洲国家打入欧美市场。这样做既有利于非洲经济的发展,又可拉动我国的技术、设备及工业半成品的输出,是一种对双方都有利的互惠合作形式。而这一点恰恰是浙企的强项。
那么浙商驰骋非洲市场的资本是什么呢?
为此,张宗和教授向记者表示,当前,浙企直接面临一个产业升级问题。从经济学上的收益比较原理来看,企业本身的产业在上升,浙企要么将原产业转移出去,要么将资金转移出去,选择一个可以获利的市场。而对资金和技术颇为需求的非洲成了浙商二产开拓的理想场所。
因而,在投资非洲加工业和制造业的过程中,可考虑将浙企一些成型的生产线或组装线转移到非洲进行生产,产品在当地市场消化。浙企向非洲输出的摩托车、日用家电、小型机电、农机具等生产线效果就不错,很受非洲国家欢迎。
此外,还可以将浙企一些成熟的技术和设备输往非洲,帮助非洲国家开发当地资源。例如,浙江在纺织、造纸、建材、木材加工、家具制作、塑料制品、食品加工及保鲜等方面的技术就很成熟,这方面的设备也很适合非洲国家的实际情况,产品在非洲当地也很有市场。有实力的企业可考虑到非洲综合条件比较好的出口加工区设点经营,积极参与国际竞争。这样既可以扩大浙江企业对世界经济的参与力度,还为浙江企业大批走出去开辟道路。
目前,浙江一些企业前往非洲进行投资的活动虽然早已起步,但大集团和大企业对非洲投资的规模还不大。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以及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发展,"走出去"、发展外向型经济,已成为我国企业界不能不正视的重大课题。
但是,投资非洲并非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需要统筹规划、细致筹谋,还要扬长避短、趋利避害。总之,投资非洲要有我们浙商自己的特色,一定要拿出我们的强项来。
从非洲考察回来后,浙江传化集团老总徐冠巨感触很深:"在非洲的一些重要场所,总能看到浙江商人、浙江企业的影子,像浙江一纺织企业在非洲办厂,办得很不错。而且,因为非洲人民的淳朴、善良,与当地的华人华侨生活得很融洽。非洲人民肯干、肯吃苦,他们很珍惜中国企业给他们提供的就业机会。"
徐冠巨说,非洲目前经济发展虽还很落后,在基础、农业水利、工业等设施上还存在着不足,但这些不足当中存在着投资机会。像莫桑比克,一吨水泥需要160美元,在中国只需一两百人民币,现在就有中国企业家看到了这点,接下去就要过去考察投资。
接下去,传化集团将到肯尼亚考察那里的投资环境。"肯尼亚是全球花卉集散地,一年四季温度都是二十几度,这对于传化农业发展的投资还是很有利的。"
并且,徐冠巨也表示,非洲的物流发展还不成熟,中国产品运到非洲后经常遇到送货不及时的情况,这也给传化物流发展提供了新的发展空间。
徐冠巨说,非洲人民发展的愿望很强烈,一方面他们很羡慕中国企业在非洲的发展,另一方面他们也很期待中国企业到非洲去投资。他鼓励浙江的民营企业,以及中国企业走向非洲,带动、帮助非洲的发展,同时也使中国企业在非洲得到全新的发展。
在非洲,浙商请一路走好
"要带着一种理想到非洲发展,不能有赚一票就走的急功近利心态。在管理上,要适应当地风土人情,在产业上,要积极融入当地产业链,参加当地或联合当地企业组建产业协会。"这一点,浙江"哈杉"集团老总王建平深有感触。
去年下半年,由于禁止进口成品鞋,尼日利亚海关扣押了200多个货柜的进口鞋类,其中就有"哈杉" 70多万双半成品鞋。几百万美元的货,如果被没收,不仅在尼日利亚的工厂要陷入困境,温州本部的生产也要受到严重影响。那一刻,王建平感到了恐惧。
但镇定下来之后,王建平开始应对危机。在了解到很多尼日利亚本地的鞋企业也在这次扣押中损失惨重后,王建平当机立断,决定联合尼日利亚国内20多家鞋企,临时成立制鞋工业协会,就鞋类产品进口政策对尼政府进行联合游说。从商务部长、外交部长到贸促会会长,王建平马不停蹄地与尼日利亚政府的3位高官进行了会谈,力陈扣押对尼日利亚制鞋业发展会造成的严重影响。
"结果,他们完全同意了我的看法,并联合给尼日利亚总统写信。我也给总统写信反映鞋企意见。"事态按王建平期待的方向发展了。他和协会的意见被尼日利亚政府采纳,在全部放行被扣押的货柜后,尼日利亚财政部长还亲自发表了电视讲话,对"哈杉"等鞋企对尼日利亚制鞋业发展作出的贡献表示肯定和感谢。
"如果不是和当地制鞋企业结成了合作共赢的合作关系,在危机关头,我们就不可能一呼百应,别人就不会支持我们。"王建平的话是有根据的。在落户尼日利亚一年多的时间内,"哈杉"不仅为当地提供了300多个就业机会,还为当地制鞋企业在技术、人员培训等方面作了无私奉献,比如制鞋工业五大技术之一的冷粘技术,原来尼日利亚企业这方面较差,"哈杉"来了之后,就把这项技术免费教给本地企业。在产业协作上,"哈杉"的本地采购比例也从3%提高到了20%。"开始我们连胶水、鞋钉都要从国内进口,现在很多配件都可以在当地进行采购,和当地产业链的结合紧密多了。这也是我们发展要达到的一个目的:成为一家融入本地产业链的本地企业。"王建平说。
远景更加美好。在王建平的计划中,到2007年,"哈杉"在尼日利亚的累计投资将达1300多万美元,成为年产皮鞋600万双的非洲最大制鞋企业。届时,将解决当地三四千人的就业问题,制鞋所用原材料30%-50%来自当地。
然而,对浙江企业而言,要实现与非洲贸易的持续快速增长,需要对自由贸易协定有更深刻的理解。换言之,即便未来有自由贸易协定的利好因素,浙江企业的生意经也不能仅仅停留在进出口的层面上,而更需要资本"走出去",即在非洲开展实业项目的投资。
非洲是浙江省具有重大潜力的出口市场。但是,近年来持续快速的出口增长也导致了一些非洲国家对包括"浙江制造"在内的一些中国产品采取了贸易救济措施。在这种情况下,浙江企业要继续扩大对非洲的出口,转换贸易思路势在必行,而在当地设厂、实现成品本地造,就成了一个可行选择。而且,由于欧美对非洲很多国家都有优惠关税安排,贸易保护措施也较少,对浙江省纺织业等行业来说,在非洲投资,还是今后绕道冲破贸易壁垒,保持出口稳定增长的有效途径。事实上,在遭遇欧美设限后,浙江绍兴等地纺织服装企业已在非洲开始了生产型投资尝试。
在"非洲热"日益升温之时,浙江工商大学经济学院院长张宗和教授也不忘提醒浙商,去非洲经商,首先要对市场进行考察,要熟悉所在国法律、经济体制、经济政策和风俗礼仪等。其次要形成规模。现在大量华商仍在当地各立门户,不但浪费成本而且缺乏效率,大家应以股份制联合起来比较理想。以公关为例,组成股份公司后,有专人与当地警察局、税务等部门打交道,集体进行维权,既有效又节省成本。另外,还要注意控制雇工规模,也要提防陷阱。
中非合作迎来新契机。一位业内人士认为,在目前国家倡导加快与非洲开展经贸交流以及合作的大背景下,浙商自然应该一马当先。
- 07-01· 华恒人的ARM建议
- 07-01· [转载]宇恒人回:亚翁先生
- 07-01· 【哥伦比亚】洞洞鞋加盟
- 07-01· 【恒人鞋业】恒人鞋业
- 07-01· 冰粥展示柜热卖中
- 07-01· 发给宇恒人的纸条
- 07-01· 临时停牌停多久探路者响
- 07-01· 恒人“09春夏时尚生活品牌
- 07-01· 恒人拖鞋:为灾区人民献
- 07-01· 花鸟画家王国勋老师五条
- 06-30· 深港大区西冲拓展活动分
- 06-30· 深圳展团软交会上的“明
- 06-30· 深港CEPA重大项目深圳地铁
- 06-30· 南科大问题与深港合作问
- 06-30·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研究院
- 06-30· 牧羊女
- 06-30· 芦花情
- 06-30· 虞美人.牧羊女
- 06-30· 你是谁?我又是谁?(转
- 06-30· 老鼠和鱼皆吾所欲----牧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