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服装鞋帽 > 皮鞋 > 成本优势丧失后 温岭鞋业何去何从?

成本优势丧失后 温岭鞋业何去何从?

luyued 发布于 2011-04-01 01:36   浏览 N 次  
07月19日讯,温岭市鞋革业商会秘书长潘克诚终身难忘一件事。2007年的一天,温岭市鞋业整治会议,200多家企业负责人与会。主持人说:“穿温岭鞋的请举手。”结果举手的只有两个人。

“为什么不穿‘自家货’?因为质量太差,档次太低!”潘克诚扼腕叹息。

3年后的今天,如果主持人再请穿温岭鞋的举手,不知会有几个人。“但是肯定不止两人。”潘克诚说。因为现在常有人找老潘“开后门”,直接到厂家买几双出厂价的温岭鞋。

从“开后门”中老潘得出一个结论:温岭鞋的质量和档次在提升。

一切从“招工难”开始

“年年招工难,一年更比一年难。”在温岭鞋业企业,今年上半年更是创下了缺工7万多人的历史新高。为了招到人,企业主们什么招都使过了,总是治标不治本。

这边招工难,那边企业在不断扩大生产规模。由于进入鞋业制造领域门槛较低,从2001年至今,温岭鞋厂的数量年均增加300多家,这更加剧了招工难。

伴随招工难的是不断增多的劳资纠纷和不断攀升的保底工资。上半年,仅大溪镇就发生了上百次劳资纠纷,每月保底工资则从2008年的900多元增加到现在的1500多元。成本的增加使原本利润较低的鞋企更是捉襟见肘。再加上河南、河北、山东等地不断崛起的鞋业集群,比温岭鞋业具有更加明显的成本优势,后者发展何去何从?

“只能靠管理挖潜和提高工艺水平来增加人均产值,这是治本的办法也是唯一的办法。”浙江卓凌鞋业有限公司董事长盛建勇说。卓凌公司前两年有1100多名员工,现在削减到900多名,但是年产值不变,靠的就是这两招。宝利特公司近年来减员近50%,而年产值反而略有上升,靠的同样是管理挖潜和提高工艺水平。由于温岭鞋企管理人员大多来自外地,与普通工人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目前有的鞋企已推出管理层参股的做法,激励管理人员稳定员工队伍。盛建勇认为这个管理模式极有可能在温岭鞋企中普及开来。

不仅如此,一些企业还加大了产品结构的调整力度。浙诺尔鞋业公司上马手套生产项目,齐江鞋业与太源鞋业等则突破人造革鞋制造领域,尝试生产真皮鞋,以期增加人均产值。

[1] [2] [3] 下一页

图文资讯
广告赞助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