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服装鞋帽 > 皮鞋 > 《那时的人力车很像现在的出租车》发表在《金陵晚报》“老南京”

《那时的人力车很像现在的出租车》发表在《金陵晚报》“老南京”

luyued 发布于 2011-03-31 09:49   浏览 N 次  

《那时的人力车很像现在的出租车》发表在《金陵晚报》“老南京”,谢谢编辑老师!

要交租子要交班,车行相当于现在的出租车公司

那时人力车很像现在的出租车

日前,南京出租车开始多收1元燃油附加费。出租车已经是如今城市里最主要的交通工具之一,而在数十年前,南京城里最常见的是人力车。说起人力车,现在夫子庙景区也有,并成为那里的一道靓丽风景。而在民国时期,南京的交通工具,除了汽车、马车外,人力车占着很大的比重。

据1935年一份资料显示:当时南京营业的大小车行,有500多家,资本40余万,人力车超过万辆,每年人力车夫缴纳的“车捐”超过40万元,人力车从业人员在3到4万人以上。可见,那时人力车相当普遍,成为人们出行的重要交通工具。

人力车行的龙头老大

南京最早的人力车行,创办于1916年。当时有“老龙”、“杨广余”、“汇通”、“飞云”、“刘顺记”等数家,可想而知,生意相当红火。后来成立的“兴发宁通”公司,仅人力车车牌号码就有4200多个,该公司迅速成为南京人力车行的龙头老大。到了1926年后,南京全城大小车行如雨后春笋,纷纷营业。由于租价较低,小车行生存还不成问题。相反,“兴发宁通”公司受到重创,生意日渐衰落。

当年南京的人力车行,分为造车行(即人力车装配厂)和租车行。上世纪30年代,南京的造车行主要有:洪武路的任利和、赵春记;长乐路的张盛昌;估衣廊的乔万兴;延龄巷的陆同兴等,共约80余家。车辆在100辆以上的租车行主要有:斛斗巷的兄弟车行;娃娃桥的严海记;老王府中南车行等,约420家,共计约500多家。

这么多人力车在街上跑,经营者和政府考虑到车夫的休息问题,当时的南京市政府令工务局、土地局共同调研,在夫子庙、大行宫、新街口等地,由政府出资兴建了几处车夫休息场所。这几处地方,也成为车夫们最为集中的地方。

每年的“车捐”很可观

当时南京的人力车,分为营业车和包车两种。营业车,就是车行把人力车租给车夫长期租用,每月交纳租金12至17元、18元不等。零租则为每日3角至5角(也就是所谓的“租子”)。那时的人力车也分早晚两班,早班自凌晨5时起至下午2时,晚班自下午2时至夜里2点,和如今的出租车有点类似。

有了人力车,政府也开征了车捐,车捐分四季缴纳,在街上营业拉散客的人力车每个季节纳捐10元4角,当时南京市共有营业车辆8500辆,每年纳捐353600元。包车则每季纳捐8元8角,共有包车1500辆,年纳52800元,两项相加,共计40余万元,这是一笔可观的收入,也成为市政府主要收入来源之一。

车捐也是从车夫身上出,这让车夫们苦不堪言,于是,有几位胆大的车夫,通过人力车业同业会,向政府提出减轻人力车季捐的五点要求。其中一位叫张顺昌,另一位叫张子范。当时的南京市长石瑛作了如下批示:“财政局拟将逾期滞纳金六角,予以免除,应准照办;车身损坏,停驶修理,准由车户投请派查,应通知人力车业公会,转行知照;该工务局验印,此后饬属从宽办理,以示体恤,应切实督饬处理,免滋流弊”。这项措施实行后,让人力车夫,稍稍松了一口气。

老人小孩偷偷拉车

民国时期的人力车,一般都是壮劳力拉车,当时出台的《南京市陆上交通管理规则》第31条规定:“年龄在十七岁以下,六十岁以上者,不得驾驶或推拉车辆,违者处一元以上,十元以下之罚金,并勒令改业”。政府虽然出台了禁令,不许未成年及老年人推拉人力车。但由于生活所迫,有些年龄较小的未成年人和岁数较大的老人,还是偷偷加入了拉车队伍,这种情况到后来就相当普遍了。

1934年2月27日,南京市长石瑛一天内两次签署命令,出台“训令府急字第1742、1743号”,再次重申禁止未成年及老年人推拉人力车。责令由工务局、社会局办理,如再发现有未成年及老年人推拉人力车,一经查实,除车夫照章勒令改业外,罚金将由车主缴纳。

此令一出,车主纷纷遵照执行,未成年及老年人推拉人力车的现象,大为改观。

“公务员”坐不起人力车

抗战胜利,国民政府还都南京,社会秩序渐渐恢复正常。这时,国民政府南京市当局突然提出要取缔人力车。消息一传出,不啻是要砸了人力车夫们的饭碗。人力车夫整天提心掉胆,怨声载道,所有人都感到了的恐慌。

当时,全南京市向市工务局登记的人力车有8100辆,其实真正能在路上跑的,只有7500辆到7600辆。这些人力车夫,大数为苏北两淮人,暂时回不了原籍。如果取缔人力车,势必造成更多的失业者。鉴于实际情况,政府不得不朝令夕改,将取缔人力车的决定,改为不发新的人力车牌照,让人力车自生自灭。

当时下关属于城外,那里有1000多辆人力车,都是挂着市政府的执照。这些人力车,原本可以在全市范围内行走,但按照下关车夫的习惯,他们进城,只愿意拉到三牌楼,而不愿意往更远的地方跑。原因是怕深入城区,如遇不到回头生意,吃亏很大。

抗战胜利后,南京的人力车行与战前相比,已经减少很多,大小车行加起来也只有227家。最大的车行拥有人力车,也不过60辆,最小的只有2至3辆。全南京市的人力车夫约有10500人左右,由此可见这个行业的衰微。

当时的南京,有着大量国民政府的“公务员”,本来,他们是包车的主力军,但由于时局的动荡。他们的收入相当微薄,有的还比不上人力车夫,当然就无法包车了。这些人宁愿挤公交,也舍不得坐一回人力车。后来,由于种种原因,南京的人力车逐渐走向了萧条,到南京解放,人力车这一曾经风靡南京的交通工具彻底消失了。



上一篇:评论 ( 下一篇:2011年03月26日
图文资讯
广告赞助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