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服装鞋帽 > 皮鞋 > 读书《吴兆骞资料汇编》——关于吴兆骞的那些...

读书《吴兆骞资料汇编》——关于吴兆骞的那些...

luyued 发布于 2011-01-24 10:36   浏览 N 次  

  读书,《吴兆骞资料汇编》:

    一、吴兆骞献《长白山赋》名动京师:见于康熙二十四年《吴江县志》,其并未提及受康熙皇帝青睐。其后见徐釚《南州草堂集》之卷二十九孝廉汉槎吴君墓志铭,提及“天子亦动容咨询”,乾隆十一年《震泽县志》言“圣主览而称善”。《清史列传》“圣祖遣侍臣祭长白山,(使臣)归献(《长白山赋》)之,上动容,咨嗟。顾沅《吴郡名贤图传赞》“圣祖览而称善”

    二、吴兆骞葬地:吴县宝华山之麓,亦见徐釚为吴氏撰之墓志铭。

    三、吴兆骞语汪琬之言:首见康熙五十九年《吴江县志续编》,其言与所知出东门,述袁淑语曰:江东无我,卿当独步。其后,有乾隆十一年《震泽县志》,名言所知为名士汪琬,然其为出“北郭门”,其他材料均显示为“东郭门”。《秋笳余韵》亦言此事,

    四、出塞载书:《震泽县志》言为万卷,翁广平(《秋笳集》传刻史重要人物)《秋笳余韵》乃言“数千卷”。《吴江诗粹》谓“载所携书万卷”;

    五、出塞发配之因由:《秋笳余韵》中首言因族属吴超士嫉汉槎之才,乃于科场案起后诬告。在徐釚为其状墓志铭中并为提及。《吴江县志续编》(康熙五十九年)谓“丁酉举于乡,遭谣诼之祸”,翁广平《秋笳余韵》附录中言之甚详,“先是,有吴超士者,汉槎族属也,自谓有才而厌于汉槎。又,汉槎弱冠时,与两兄弘人、闻夏入慎交社,而超士不得与,心尝衔之。至是,科场事起,超士遂以汉槎告当事,汉槎乃与弘人、闻夏同系狱。”《国朝先正事略》,“以科场事中蜚语被斥”。《清史稿》沿其说。《清代学者像传》与其他材料同,言之甚简,只说“科场事发,遣宁古塔”《渔洋山人精华录训纂》:“顺治戊戌以丁酉科场案蜚语逮系,遣宁古塔”

    六、入关《喜吴汉槎入关诗》事:首见《秋笳余韵》附录,“一时朝野赋《喜吴汉槎入关诗》,多至数十百人”

    七、其援笔成《高丽王京赋》:首见《秋笳余韵》附录松陵四先生画像,“援笔草书数千言”

    八、入榆关:徐釚吴氏之墓志铭:“而纳腊侍卫,因与司农、司寇、暨文恪相国,醵金以输少府佐匠作,遂偱例放归。……时余在京师,亦曾与汉槎一效奔走”。康熙五十九年《吴江县志续编》,“作《长白山赋》,名动至尊,复得归”,似乎而这有些联系。乾隆十一年《震泽县志》“其友大学士宋德宜、尚书徐乾学,醵金赎之,得释归……”。《秋笳余韵》附录松陵四子传及松陵四先生画像与上文字相同。至《清史列传》乃云“后其友顾贞观商于纳兰性德、徐乾学、为纳锾,康熙二十年蒙恩赦还。”至叶恭绰《清代学者像传》则首详言:“其友顾梁汾先生时馆于纳兰太傅家,为《金缕曲》二阙代书寄之,云:‘季子平安否?便归来,平生万事,那堪回首。行路悠悠谁慰藉?母老家贫子幼。记不起从前杯酒。魑魅搏人应见惯,总输他覆雨翻云手。冰与雪,周旋久。泪痕莫滴牛衣透,数天涯依然骨肉,几家能够 比似红颜多薄命,更不如今还有。只绝塞苦寒难受。廿载包胥承一诺,盼乌头马角终相救。置此札,怀君袖。’‘我亦飘零久,十年来,深恩负尽死生师友。夙昔齐名非忝窃,试看杜陵销售,曾不减夜郎僝僽。薄命长辞知己别,问人生到此凄凉否?千万恨,为兄剖。 兄生辛未我丁丑,共些时水霜摧折,早衰蒲柳。词赋从今须少作,留取心魂相守。但愿得河清人寿。归日急翻行戍稿,把空明料理传身后。言不尽,观顿首。’太傅公子成容若先生见之泣曰:‘河梁生别之诗,山阳死友之传,得此而三。此事三千六百日中,我当以身任之。’梁汾曰:‘人寿几何?公子乃以十载为期耶?’太傅闻之,竟为道地。梁汾乃因容若力求太傅。时方宴客,手巨觥,酌梁汾曰:‘若引满,为救汉槎。’梁汾素不能饮,至是一吸而尽。太傅笑曰:‘余至戏耳!即不饮,余岂遂漠然耶?梁汾何状也!’因献先生所作《长白山赋》,圣祖览而称善。大学士徐立斋复捐金赎之,先生乃荷赐还。”(献赋之事徐釚墓志铭中言为“藉使臣归献天子”。)戴延年《秋灯诗话》名言《长白山赋》与吴兆骞放归之联系,“后奏《长白山赋》,当宁知其冤,得赐环归。”在《随园诗话》中,袁枚对于个中描述与此相同,至吴德旋《初月楼闻见录》卷九中,顾梁汾之回话则为:人寿几何?请以五载为期。:

    九、交白卷之原因:首见《吉林通志》,“命复试南北举人于瀛台,题即《瀛台赋》。以护军二持刀挟举人一,与试者多震惧失次。则叹曰:‘焉有吴兆骞而以一举人行贿者乎?’遂不复为。亦以夙负才名,为言者多,谪戍宁古塔。”徐珂《清稗类钞》:吴因曳白除名。

    十、出关之状:至叶恭绰《清代学者像传》言之,一时送其出关之作遍天下。)(按:清入民国以来,清人乃至民国文人文集流失甚巨,尤其天朝成立后,当年叶恭绰先生编纂《全清词钞》时,尚能见吴兆骞之词集数卷,余昔年游学于长,于吉大图书馆查阅资料,已有此感,想必叶恭绰先生当时所见许多词集已为海内孤本,个中流失,不能胜言,吴熊和先生在为严迪昌先生遗作为序言时亦曾略约提及数字,令人感慨痛惜。)

    

图文资讯
广告赞助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