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服装鞋帽 > 运动鞋 > “介绍卡尔 雅斯贝斯的《生存哲学》”

“介绍卡尔 雅斯贝斯的《生存哲学》”

luyued 发布于 2011-01-31 08:56   浏览 N 次  
[转载自 www.confucius2000.com/outside/jsyspsdsczx.htm ]

方朝晖

卡 尔·雅斯贝斯(Karl Jaspers, 1883~1969)是现代存在主义哲学的主要奠基人之一。目前学界对于他提到比较多的是他在《历史的起源与目标》等著作中提到的所谓的“轴心时代”思 想,其实这根本不是雅斯贝斯思想的核心内容,至少不是他本人用心最深、最能代表他思想的深度的部分。雅斯贝斯一生的主要哲学思想,用他自己的话来说是他有 关“生存哲学”的一整套思想,主要体现于《世界观的心理学》、《哲学》、《论真理》等代表作中。本文以王玖兴先生翻译的《生存哲学》一书为线索,结合他的 思想历史背景,介绍他的生存哲学思想的梗概。文中的所用引文,凡摘自王译本的,只注页码。

思想历史背景

雅 斯贝斯1883年2月23日生于德国北海沿岸的奥尔登堡(Oldenburg)。1909年获医学博士学位之后在海德堡大学精神病院工作,1921年成为 海德堡大学哲学教授。1933年纳粹运动兴起,雅斯贝斯由于妻子是犹太人等原因而遭到排斥,并被剥夺教授职位和出版权,直到1945年才恢复。1948年 雅斯贝斯调至瑞士巴塞尔大学,直到1969年2月26年在瑞士去逝为止。主要著作有《世界观的心理学》(Psychologie der Weltanschauungen, 1919), 《时代的精神状况》(Die geistige Situation der Zeit, 1931),《哲学》(Philosophie, 1932),《理性与生存》(Vernunft und Existenz, 1935),《生存哲学》(Existenzphilosophie, 1938),《论真理》(Von der Wahrheit, 1947),《历史的起源与目标》(Vom Ursprung und Ziel der Geschichte, 1949),《伟大的哲人们》(Die grossen Philosophen: Erster Band, 1957)等等。

下面先简单地介绍一下雅斯贝斯哲学的思想历史背景及其与《生存哲学》一书的关系。雅斯贝斯是从精神病 理学和心理学的研究中逐步转到哲学研究中来的。在1919-1920年间雅斯贝斯一直从事精神病理学及心理学的研究与教学,1913年出版的《普通精神病 理学》(Allgemeine Psychopathologie)一书后来多次再版,且为雅斯贝斯一生所钟爱。据他本人介绍,他早年曾受到过胡塞尔的影响,并在撰写精神病理学著作时坚 持了现象学方法,这一做法“受到了胡塞尔的热烈欢迎和赞赏”。但是后来他却对现象学越来越反感,认为现象学否定和背叛了哲学[1]。真正对雅斯贝斯后来思 想产生了决定性影响的人物是克尔恺郭尔(SOren Kierkegaard)而不是胡塞尔。雅斯贝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开始研究克尔恺郭尔,并在克尔恺郭尔等人的影响下于1916年悟出了“生存 ”(Existenz)这个他一生心目中最重要的哲学范畴之一。1919年出版的《世界观的心理学》一书可以说是正是这种影响的产物。这本书的出版对雅斯 贝斯一生来说是个极为重要的转折点,他因此正式转到了哲学领域,同时也因此而被当成了现代存在主义(Existentialism)哲学在理论上的主要奠 基人。雅斯贝斯一生在种种文章、传记及著作中提到最多、对他的思想产生了最大影响的人物有克尔凯郭尔、尼采、康德(Immanuel Kant)、马克斯·韦伯(Marx Weber)等人。可以说,雅斯贝斯哲学是以克尔凯郭尔、尼采为代表的非理性主义传统与以康德、韦伯为代表的理性主义传统之间的一个结合。他之所以后来放 弃了现象学道路,也与克尔凯郭尔、尼采等人的影响不无关系。

雅斯贝斯生平除了与马克斯·韦伯有很深的交往和友谊之外,还曾与新康德主义哲学代表人物李凯尔特 (Heinrich Rickert)多年共事并曾过从甚密,但是终因观点分歧而致关系破裂[2]。此外,他一生还与马丁·海德格尔(Martin Heidegger, 1889~1976)之间有较多的交往,两人多年保持书信往来,雅斯贝斯并曾试图从思想上搞清海德格尔在纳粹期间所犯的政治错误与他的哲学思想有什么关 系。他一方面强调人们把他的哲学与海德格尔的哲学混同一气是错误的,另一方面也清楚他与海德格尔之间的相似性,但强调他的有关思想并不是由于受到海德格尔 的影响所致[3]。相反,马丁·海德格尔在1927年发表的《存在与时间》(Sein und Zeit)中曾多次提到《世界观的心理学》一书,并高度赞扬雅斯贝斯的有关思想[4]。需要补充的一点是,尽管后人都把雅斯贝斯当作现代存在主义在理论上 的奠基人之一,但是与海德格尔相似,雅斯贝斯曾多次批判以萨特等人为代表的现代存在主义思潮,认为存在主义导致了“自我阐释的衰退”,并拒绝把“存在主义 ”这一标签用之于他的哲学[5]。

《生存哲学》一书原是雅斯贝斯作于1937年的几篇演讲词,该书以异常简练的文字介绍了雅斯贝斯整个 哲学的大致内容。我们知道,雅斯贝斯一生最主要的代表作有三本,即《世界观的心理学》(1919), 《哲学》(1932),《论真理》(1947)。这几本代表作的基本思想是一致的,区别只在于不同时期的侧重点不同。据雅斯贝斯介绍,他在撰写《生存哲 学》这本小册子时,《论真理》一书的手稿已经有了,而《生存哲学》则是从这部手稿中提取出来的(中译本,第91页。下引《生存哲学》中译本只注页码)。但 是从内容看,该书(特别是“第一讲”)包含了大量雅斯贝斯早期的思想,特别是《世界观的心理学》和《哲学》两书中的思想。因此,我们可以说,《生存哲学》 是一本概括性地介绍雅斯贝斯从前期到后期全部哲学思想的小书。在雅斯贝斯生前写的作品中,该书在以最简明的方式概括其主要哲学思想方面可以说是做得最好 的。而“生存哲学”(Existenzphilosophie)作为一个术语,用来概括雅斯贝斯一生的哲学思想也是再恰当不过了。雅斯贝斯说,“生存已在 当今这个时刻成了表示哲学特征的字眼”(第92页)。这个词在雅斯贝斯学说中的具体含义我们将在下面涉及。

《生存哲学》一书共分为如下四个部分:

导言
第一讲 存在论
第二讲 真理论
第三讲 现实论

下面让我们按照原书的这一结构逐一介绍各个部分的主要思想。

“导言”部分

这一部分作为全书的“导论”,主要说明为什么要把哲学当成生存哲学来讲,即为何要从生存哲学的角度来理解哲学这门学科的本质和意义。对于全书甚至对于雅斯贝斯一生的整个哲学思想而言,这一部分都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

雅 斯贝斯一开始就开宗明义地指出,“生存哲学”的提出,或者说“以生存二字当作标明哲学特征的名词”,目的在于强调哲学的标准任务在于“从本质上去观察现 实,并且通过在思维中对待我自己的办法,即通过内心行为去把握现实”(第1页)。文中涉及到了“生存”(Existenz)、“ 实存”(Dasein)、“本原”(Ursprung)、“现实”(Reality)等若干雅斯贝斯一生经常使用的哲学概念,我们姑且留待后文分析它们的 具体含义,这里只想重点指出一个事实:雅斯贝斯心目中的“生存哲学”是指一种关心人的精神生活和价值体验、并以分析什么是人的自由存在为主要内容的哲学, 而本书则是从“存在论”、“真理论”和“现实论”三个方面来展示“生存哲学”的内容。雅斯贝斯现在想要说明的是,他之所以要将哲学归结为“生存哲学”来研 究,出自于他对哲学在当代社会中的命运的分析。所谓哲学在当代社会的命运,主要是指哲学与科学的关系在当代社会所发生的根本变化。雅斯贝斯指出,一直到本 世纪初,哲学仍然自视为一门科学;但是事实上,随着现代科学的迅猛发展,所有的研究领域都已被各门具体科学所占领。在这种情况下,哲学仍然想以世界整体为 其研究对象,“以一种仿造科学理论、借用科学方法设计出来的形而上学来说明整个的世界万物,以一种普遍有效的价值学说来规定整个的人生理想”(第3页)。 有鉴于此,人们不禁要问:第一、既然哲学也要以科学为准绳,那么哲学在科学之外有没有自己存在的独立地盘?既然科学的威力如此强大,哲学有没有可能在将来 的某一天被科学完全代替?当哲学需要依赖科学来证明自身的合法性时,这本身就意味着哲学的末日;第二、长期以来哲学以“科学理想”为准绳的结果是,哲学家 们沉醉于一系列无关痛痒的概念游戏,而不能对人生问题和人的情感需要作出恰当的说明。哲学和科学关系的模糊不清不仅导致现代哲学不能正确定位自身,也是现 代哲学正在走向腐朽没落的根源所在。因此下面他就从若干方面来总结哲学和科学的关系。

按照雅斯贝斯的观点,一方面,必须承认,科学不仅有哲学不可替代的积极意义,而且对于哲学来说,科学 也是不可缺少的。这是因为(1)科学方法论有它特殊的价值,(2)科学在认识事实世界方面有它特殊的意义,(3)科学的思维态度和思维方式也是哲学思维所 需要的。但是与此同时,雅斯贝斯又强调了另一个在他看来更加重要的事实,即科学并不是万能的。具体来说,科学的局限性体现在(1)“科学的事实知识并不是 存在知识”,(2)“科学知识不能给生活提供任何目标”,(3)“科学不能回答它自己的意义问题”。科学的局限性充分说明,无论科学的威力多么强大,都不 能取代哲学的地位。科学体现其自身局限性的地方,也正是哲学需要奋发有为、阔步前进的地方。在雅斯贝斯看来,关于人生的意义问题,人性的自由及其终极归宿 这类问题,是科学所无法回答的,而这正是哲学存在的合法性所在。总之,他强调,哲学具有超出于科学的“本原的独立性”,即它以一种科学思维所无法达到的思 维方式来把握“存在”,实现人的自由或者说“使我回到我自身”。阐明这一思维方式的哲学学说被雅斯贝斯称之为“生存哲学”。这就是他为什么将哲学归结为“ 生存哲学”的原因所在。

“第一讲 存在论”

“存在论”是雅斯贝斯阐明上述所谓不同于科学思维的哲学思维——生存哲学——的第一个重要方面。这里同时涉及到雅斯贝斯在其他著作中用洋洋数十万字详加解释 的一系列极其重要的哲学范畴,其中包括存在(das Sein)、大全(das Umgreifende)、世界(Welt)、实存(Dasein)、一般意识(Bewusstsein überhaupt)、精神(Geist)、生存(Existenz)、超越存在(Transzendenz)等。这一部分基本上可以看成是1932年版 的《哲学》一书“第二卷”的一个极为简明的概括,对于没有读过《哲学》一书的读者来说要理解这一部分就显得相当艰难。因此,我想结合《哲学》一书来总结一 下本部分的思想。

首先,“存在”一词是西方哲学中的最高范畴之一,从某种意义上说它有点类似于中国古代所说的“道”, 因为它既可以理解为宇宙之源,又可以理解为宇宙之本;既可以说是一切追求的最高目标,又可以说成人生的终极归宿。现在雅斯贝斯试图告诉我们,究竟应该怎样 来理解“存在”这个千百年来西方哲学史上争论不休的最重要范畴之一。他继承了康德以来的西方哲学传统,认为最高和最后的目标(或本质)不能象古典形而上学 家们那样用逻辑分析或科学认知的方式来把握。应该认识到,当“存在”自身作为人们追求的目标时,它有如下特征:

1. 它永远在我们视野的尽头(我们永远都还没有达到);
2. 它无所不包,一切都在它的范围内;
3. 它是一切显现在我们视野里事物的根源(一切事物皆是它的表象)。

这个无所不包、永远不能被理性的认知所把握同时却又是一切事物的最后根源和一切追求的最终归宿的“存在”自身,又被雅斯贝斯称之为“大全”。

由 上可知,雅斯贝斯发明“大全”这个概念,主要是为了阐明一种不同于科学思维的哲学思维,从而揭示在科学统治一切的世界里,哲学工作的主要任务是什么。这个 任务就是超越无意义的知识体系和事实世界,在无穷尽地趋向“大全”的过程中去把握永恒、绝对、完整的自我存在(Selbstsein)。“实存”、“一般 意识”、“精神”、“生存”和“超越存在”这几个范畴的提出就是为了说明这一问题。雅斯贝斯认为,趋向大全的过程是一个人从世俗存在向超越存在飞跃的过 程,其中世俗存在被他称为内在存在(Immanenz),超越存在是一种绝对、理想、永恒的“彼岸”状态,是一切内在存在的最高目标和自我超越的最后步 骤,同时也凌驾于一切世俗存在之上。它类似于上帝,但又不是宗教意义上的人格神。超越存在是相对于内在存在而提出的。内在存在又分为两种形态,即作为我的 对象的世界和作为我自身的内在存在。其中后者包括实存、一般意识、精神和生存四种样式——:

作为我自身的内在存在:

实存: 那些为了世俗的生活需要而生活的人
一般意识:人人共有的理性思维方式或普遍意识
精神: 围绕一个观念的整体性原则,把一系列事物纳入到
一个既定的观念系统中
生存: 即人的自由存在

作为我自身的内在存在,就是人在世俗生活中所可能具有的存在样式。他们必定要在追求大全或“存在”自身的过程中被超越,这一过程可概括如下:

按照雅斯贝斯的观点,无论是内在存在还是超越存在都只是大全在人的理性思维活动中的裂变,或者说是大全的具体样式。与此同时,当大全在人的理性思维中分裂为具体样式时,大全已不复是原来意义上的大全,即不是“存在”自身,而变成“为我们的存在”。大全的裂变过程如下:

需要注意的是,上述大全裂变过程示意图所指示的是各种存在样式之间的逻辑关系并不代表实际生活中发生的先后顺序。实际生活中发生的过程恰好相反,是一个从内在存在到超越存在再到“存在”自身的过程。

雅 斯贝斯所说的从内在存在起向更高级的存在飞跃的过程,既体现出(生存)哲学之不同于科学思维的特征,同时也是在描绘人们在实际生活中怎样从有限到无限、从 暂时到永恒、从不自由到自由的精神历程。而“大全的样式”只不过阐明了人存在的各种可能性罢了。他强调,哲学活动(philosophieren)应当代 表人的一种生存方式,“它决定我在确切地掌握了有规定的存在知识之后在摆脱这一切有规定的存在知识,以使我能够真正地达到存在自身”(第24页)。所谓“ 真正地达到存在自身”,就是去意识大全“这个至大无外的空间”,体验到“我们自己的可能性”,同时也意味着去成为“我自身”。

“第二讲 真理论”

第 二讲从“真理”的角度来阐明生存哲学所标示的哲学思维活动的特征,雅斯贝斯在这一部分的思想之全面、完整、系统的发挥体现在《论真理》一书中。雅斯贝斯在 本书第二讲想要表达的基本思想是,“真理”其实是一个依赖人的存在状态的东西;人处在前面所说的大全的不同样式中,就会有不同的真理观;而真正的真理,即 关于“存在”自身的真理需要借助于从内在存在到超越存在的飞跃过程才能达到。因此,本部分包括三方面的内容:

1.论真理基于不同的存在样式而有的相对性;
2.对真理的阐明:例外和权威;
3.通向绝对真理的途径——理性。

首 先,雅斯贝斯分析指出,尽管我们平时极为频繁地使用“真理”一词,但其实对于什么是真理,人们的标准是极为混乱的。有时我们是从逻辑上牢不可破、清晰自明 这一科学立场出发来理解真理,有时我们却又从对人来说有利、有用这种实用主义的立场来判别真理,有时我们却是先入为主地从一种观念的整体性原则出发来理解 真理。事实上,对应于前面所说的大全的四种不同的内在样式,就有四种不同性质的真理:

——实存的真理:能够保全或发展人的实际存在;
——一般意识的真理:符合科学制定的具有强制性的正确标准;
——精神的真理:跟某种观念的整体性(系统性)相一致;
——生存的真理:突破一切世俗存在,发现“我自身”(自由存在)。

雅 斯贝斯认为,这些不同样式的真理正是在实际生活当中事实上存在着的不同性质的真理观,每一种真理都对应于一种不同的生活空间,因而有各自存在的合理性。在 它们发挥作用的各自的空间里,每一种真理都有自己的对立面,也就是说要和那些在他看来是非真理性的观点作斗争。然而,正因为这些不同的真理均只适用于不同 的生活空间,所以出现了下述问题:我们所寻求的是不受任何局限的绝对真理,结果得到的却只是局限于特殊空间的相对真理;不同的真理仅适用不同的空间,而人 却同时生活在所有这些不同的空间里。作为一个完整的存在,他不得不面对这些不同的真理标准的冲突。对于任何我们所能表达出来的真理而言,人始终是一个“例 外”,如何能使人在面对这些不同的真理时不感到困惑、矛盾和无所适从呢?由此可见,如果我们局限于大全的上述四种内在样式来理解真理,真理对我们来说就不 是完整的而是零碎的,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因而不是真正的“真理”。因此真正的“整个的真理”(die Wahrheit)只有在我们突破所用上述几种内在样式的过程中才能达到。但是这种“整个的”绝对真理是不能用语言来描述的,因为任何用语言描述出来的真 理都已局限于语言和人类理性的客观架构,因而不复是绝对真理本身。也就是说,整个的、绝对的真理只能被体验而不能被描述。那么人怎样才能获得这种绝对真理 的体验呢?雅斯贝斯说,“真理,也许当我们毫无顾虑地违反着我们承袭下来的理智外壳、去注视一切大全样态的统一体所实现的种种极端边缘形象时,我们最靠近 它。”(第41页)

为了进一步阐明什么是真正的真理,雅斯贝斯提出了例外和权威这两个概念,试图通过人们对于例外和权威的体验来理解他所说的真理是什么。让我们分别简述之:

1. 例外。在雅斯贝斯看来,我们平时所说的例外不配称为真正的例外,真正的例外是不能说出来而只能被体验到的。因为凡是被说出来的东西都已被纳入到语言的普遍 规范之中,因而不复是例外。真正的例外是超出一切可能的语言表述,超越于人类理智的客观、普遍规范的绝对例外。“例外,就是对任何样式的普遍性的实际突破 ”(第42页)。这种例外并不是什么神秘的东西,就前面所说的真理而言,我们能够时刻体验到我们自己就是一个例外。为什么这样说呢?正如前面所提到过的, 在实际生活中,我们总是不得不站在自身的实际处境中理解真理,于是真理分裂为各种相互冲突的样式;与此同时,我体验到“我自身”是完整的而不是分裂的,因 而相对于各种样式的真理而言仍然是一个“例外”;在任何一个人的人生处境中,“我”总是会根据自身的客观标准把真理说成“是什么”,而这些被说出来的东西 已经被客观化、固定化。但是,与此同时,我却体验到,“我自身”却是不固定的,不能被客观化为任何一种样式。因而“我自身”相对于任何已经说出来的真理总 是例外。在雅斯贝斯心目中,“体验到”我自身是一个例外异常重要,因为这一过程意味着对现存真理的超越。真正的真理恰恰需要借助于这一超越过程才能被接 近,“例外体验”成为通向真理的重要途径。“对一切真理的把握,都是出于对例外的敞开,出于对例外的谛视”(第44页)。由此可见,雅斯贝斯所说的“例外 ”,是指对一切对人的世俗存在处境的极限体验,是对大全的一切内在样式的否定或超越,是通向真理的重要途径之一。

2.权威。所谓权威,雅斯贝斯指的是人们在生活处境中可以毫不犹豫地信赖之、并藉以获得自我存在的确 定性的东西。因此,雅斯贝斯并不是在谈论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所视之为权威的那些东西,而是在讨论什么东西才配称为真正的权威。毫无疑问,真正的权威应当能使 人获得存在的确定性,可以用我们中国人的话把它说成安身立命之本。因此,雅斯贝斯的要点是:1)一切世俗的权威,可以用语言来表达、意志来设想或者可以用 科学公式来界定从而具有强制性的权威,都不配称之为真正的权威。这是因为它们都只适用于人的不同的内在状态(实存、一般意识或精神),而不是人这个例外在 任何条件下都可以无条件地信赖、从而获得自我存在的确定性的东西。只有在权威可以验证或让人体验到“生存”的自由时,它才是真正的权威。所谓“生存”的自 由,是指人回到了“我自身”,相当于古典哲学所说的人找到了自己存在的本质。但是,当人从精神上体验到“生存”的绝对自由时,他会认识到绝对的自由同时也 就是绝对的必然,在绝对的自由体验中我们感到自己仿佛被“上帝”牢牢地掌握在手。因此雅斯贝斯认为真正的权威“永远是建立在超验界上的主张或要求”,也就 是说,权威的真正基础是超越存在。所以,雅斯贝斯所说的“权威”只有结合实存、一般意识、精神、生存和超越存在等若干范畴才能获得恰当的理解。“权威是实 存界的势力和强制性的确信以及涉及生存之根源的观念这三者的历史统一,而生存则知道自己在这种统一中是与超验界联系着的”(第45页)。2)对真正权威的 追求是每个人在日常生活中都常常经历着的过程,因为每个人在生活中都要不断地去寻找自身存在的确定性。但是实际生活中寻求权威的过程是永无止境的,每一次 人们所达到的确定状态都只是一个动态的平衡,并会很快地被打破。在这一寻求过程中人们总是在经历着新旧权威的对立、自由与权威的对立等紧张关系。真正的“ 无所不包的权威”正是在这充满着紧张关系的、“生存”的历史性中获得的。

现在,雅斯贝斯强调,通过阐释什么东西才可以真正作为例外和权威而存在,人们可以认识或理解什么是真 理。“例外和权威这一对彼此极端矛盾的对立面相生相成,同是根本真理的一个指标”(第49页)。“由权威而来的真理和由例外所说的真理,当它们存在的时 候,它们是最现实、最有力的真理”(同上)。这是因为,“例外和权威导向这样一种真理的本原,这种真理不复仅仅隶属于某一个大全样态,而毋宁由于它渗透并 表现于一切大全样态之中,可以是它们的统一”(同上)。

在分析了例外和权威的三个共同点之后,雅斯贝斯进一步阐明了通向绝对真理的重要途径——理性。雅斯贝 斯所说的理性和我们平常所说的理性相比,不仅指人的理性思维活动,而且更重要的,它是一种以人的自由存在为目标的、具有高度的开放性和批判性、敢于向一切 权威挑战的哲学思维过程。所谓“理性的基本特征是要求统一的意志”(第52页)这句话,指理性不满足于实存、一般意识、精神和生存真理的分裂样式,它要超 越它们走向一个绝对的、统一的真理,这种追求又被它说成是通过对大全的一切样式进行无所不包的连接,从而寻求“大一”的过程。雅斯贝斯所说的“大一”,并 不包含任何具体的内容,仅指示一种方向,即将各种真理真正统一起来的方向。因此理性主要代表一个通向真理的过程,但它本身不能被绝对化。它既不是衡量真理 的尺度,也不是自我超越的目标。这和经常使用的“本原”一词样,该词也不包含任何具体内容,而仅指示一种方向,即“我回到了我自身”的方向。

“第三讲 现实论”

迄 今为止,我们已经接触到雅斯贝斯哲学中的一系列特殊范畴,它们包括存在、大全、实存、一般意识、精神、生存、内在存在、自我存在、超越存在,还包括本原、 真理、例外、权威、理性、大一等等。每个范畴或概念都有其特殊的含义,但它们在整个雅斯贝斯哲学体系中是相互关联着的。在第三讲中,我们接触到雅斯贝斯哲 学中的另一个重要范畴,即“现实”(Wirklichkeit)。正如雅斯贝斯哲学中的其它范畴一样,如果不联系雅斯贝斯哲学的思想历史背景,孤立地从本 书的介绍出发就很难真正地理解雅斯贝斯所使用的“现实”一词是什么意思。今按:现实一词在英文中常译作reality或者actuality,在中文在过 去较为通行的译法是“实在”。我们知道,在西方哲学史上,“实在”或“终极实在”是古典形而上学中的最高范畴之一,代表宇宙的本原或知识的最高原理。在柏 拉图哲学中,代表宇宙本质的理念也常被称之为ousia,该词在柏拉图著作英译本中常被译作reality或essence等;在亚里士多德著作 中,ousia被用来指称实体或本体,拉丁文中译作substance。可以说,雅斯贝斯所使用的“现实”一词与西方古典形而上学中的 ousia/substance/reality等词的用法既相区别又相关联。一方面,雅斯贝斯与古典形而上学一样把现实(实在)作为与现象相区别、代表 万物之本的东西,并认为真正的现实就是宇宙的终极实在;另一方面,他又继承了康德以来的西方哲学传统,强调现实(终极实在)是不可认知的,但可以在信仰化 的人生实践或哲学思维中被体验。同时,雅斯贝斯还把“现实”(终极实在)上升为人生的安身立命之本,是每个人作为人生终极归宿所追求的东西。此外,“现实 ”一词与雅斯贝斯所使用的另外几个重要名词即存在自身、大全以及超越存在具有不可分割的联系,这一点下面再谈。

然而,雅斯贝斯为什么认为西方古典形而上学认识现实的道路是错误的呢?现实这个概念为何值得在此花大 量笔墨详加分析?它在雅斯贝斯生存哲学中的地位是什么?如果说存在论和真理论分别从人性论和形而上学的角度来阐明“生存哲学”的话,那么可以说“现实论” 代表雅斯贝斯从世界观的角度来阐明生存哲学。这三个方面——人性论、形而上学、世界观——正好构成雅斯贝斯早期的代表作《哲学》中的三个部分,只不过在 《哲学》中三者之间的顺序有所不同。这表明雅斯贝斯的思想在不同时期侧重点的不同。下面他分别从三个方面(例子)来阐明生存哲学对现实的理解,以及这一理 解的特殊意义。

首先,雅斯贝斯通过两条道路即认知的道路和行动的道路的区分,来说明应当怎样来理解现实,并进一步说 明西方古典形而上学把握现实的方式为什么是错误的,一切科学的途径为什么不可能真正地把握现实。这是因为,科学的或认知的途径永远只能把握到现实的一个方 面、一种意义或一个表象,而任何一个事物存在总是有无限多种呈现自身的可能方式和无限多种可能的意义,任何认知的手段都永远不能达到对现实整体的完整把 握。雅斯贝斯说,“真正的现实是不能被思维为可能的那种存在”(第65页)。这句话的意思是:凡是思维所已经达到的总只是现实的一种可能性。换言之,是现 实之诸多可能表现中的一种表现,正因为它们不是现实之完整表现,因而它们不能代表现实自身。因此,“当我还在理解一种现实时,我所理解的就是众多可能中的 一种可能,那么此时我所达到的就是现实的一种现象,而不是现实自身”(第65页)。既然认知的道路不可能真正地达到现实自身,那么现实是不是永远不可企及 呢?雅斯贝斯的回答是否定的,他认为还存在第二条道路,即行动的道路,他以“自己的存在现实为例来说明“行动的道路”为什么可以达到现实。他认为,人对于 他自身的存在或者自我存在现实的把握,虽然不可能单纯借助于理性认知的道路来实现,但却可以在一种“刹那永恒”式的体验中被捕捉到。此时,人的思想和精神 穿过无数客观外在的可能性空间而达到静止,“这种静止,不再是在无可能性的现实面前感觉到的那种令人麻痹的沉闷,而是由永恒的现实引起的震惊,永恒的现实 在有限时间现象的无限性里显现出来,使人在这种震惊中得到深刻的满足”(第68页)。此时此刻,“在现实的永恒性中我们以无复需要自由,我们已经找到安息 ”(同上)。雅斯贝斯强调,这种在“刹那永恒”的体验中达到的现实虽然不能用思维来把握,但也决不是不需要借助于思维的过程,因为“思维永远给我们在时间 性现象里创造可能性的空间,以便我们在其中保持我们的自由和我们的希望”(同上)。

下面再来看雅斯贝斯从另一个方面即历史性这个方面来阐明他所谓的“现实”。他提出,“现实性之显于我 们面前就是历史性”(同上)。所谓历史性是指人总是生活于其中的具体的历史时刻和历史处境。因此这句话的意思是说真正的现实总是在历史性中达到。人的存在 的历史性有如下特点:人是有限的,但他要超越有限去达到无限;人是暂时的,但又期待超越暂时去达到永恒;人是世界的一个部分,但却又渴望超越部分而达到全 体。这是人永远无法逃避的矛盾。“在任何情况下,人只由于他是历史的,才是现实的。”(第69页)因此,把握现实只能在历史性中进行,也就是说人要把握“ 作为历史性的现实性”。“所谓把握作为历史性的现实性,并不是说我要从历史上认识现实,然后按照这种认识来安排自己……相反,意思是说,我要跟我生存于其 中的那个在时间里具体显现着的现实合为一体,从而深入于本原”(同上)。这句话的意思我们可以结合前面对现实的阐释来理解。紧接着雅斯贝斯又指出了在历史 性中把握现实的具体方法(见第69-70页),这些方法充分表明雅斯贝斯所说的达到现实的途径一点也不神秘,而是极为生动具体的。

最后雅斯贝斯从人们趋向于在他们的世俗存在(内在存在)中追求统一这一事实,来说明什么是真正的现 实。雅斯贝斯分析指出,追求统一的倾向就是追求真正地“存在”现实的倾向,而真正的统一“是不能被当作直接所予、不能被当作知识内容、不能被当作观念,也 不能被当作意图来理解的。……统一性只存在于超越存在中。”(第71-72页)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任何在知识中达到的统一都丝毫也不必然意味着存在的真 实性;只有当在超验的追求中达到了永恒,一切世俗生活中支离破碎的东西才真正统一起来。因此这种现实不能在认知中达到,但能在“感触”、“震动”、“安静 ”、“倾听”等之中被领悟到。

在接下来的段落中,雅斯贝斯总结了以上三个不同角度的分析所得出来的结论,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现实这 个问题;由此出发,雅斯贝斯提出了本书的主旨即哲学或者生存哲学的基本任务是什么,可以说对这个问题的回答不仅是对全书内容的一个总结,而且也是雅斯贝斯 一生哲学思想的主旋律之一。雅斯贝斯对这个问题的回答是,哲学活动就是用理性思维的方式去把握现实,这一过程可称为“哲学的基本抉择”,其基本特征是通过 人的开放的和批判性的理性思维活动,引导人们超越世俗的世界走向超越存在,与此同时,人们在超越世俗世界的同时又必须“在世俗世界中”才能实现自我。这样 一种对哲学活动方式的基本定位,很容易使人想起宗教和神话中对于超越的“神”的崇拜,因此雅斯贝斯在后面又分析了哲学思维与宗教及神话思维的区别与联系。 共同之处在于二者都要在信仰的经验中达到超越存在,但不同之处是:哲学思维具有高度的批判性和开放性,从不满足于任何现有的状态,不把任何东西视作完全神 圣的(第81页)。

注释:

※ 中译本见:卡尔·雅斯贝斯(Karl Jaspers), 《生存哲学》(Existenzphilosophie),王玖兴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94年第1版。

[1] 见于雅斯贝斯1955年为《哲学》(三卷本)一书的再版所写的“跋”。Karl Jaspers, “Nachtwort zu meiner Philosophie(1931)”, in: Karl Jaspers, Philosophie (I), Berlin · G"ottingen · Heidelberg: Springer-Verlag, 1956.

[2] 有关雅斯贝斯哲学思想产生的背景,参雅斯贝斯,《雅斯贝斯哲学自传》(Philosophische Autobiographie),王立权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9年第1版。

[3] 参Karl Jaspers, Basic Philosophical Writings, Selections, edit. E. Ehrlich, Leonard H. Ehrlich and George B. Pepper, New Jersey: Humanities Press, 1994, pp.494-512.

[4] 参马丁·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陈嘉映、王庆节译,三联书店,1987年版,第299页、358页、401页等。

[5] 参Karl Jaspers, Reason and Anti-reason in our time, trans. S. Godman, London and Southaupton: The Camelot Press Ltd., 1952, p.63; Karl Jaspers, Philosophy, Vol. 1, Chicago and London: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69, pp.11-12; E. Young-Bruehl, Freedom and Karl Jaspers’ Philosophy, New Haven and London: Yale University Press, 1981, p. viii.

(发表于《西方哲学名著提要》,黄颂杰先生主编,江西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此处略有修改)

类别:万象 查看评论
上一篇:博客 下一篇:美丽的泪水
图文资讯
广告赞助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