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服装鞋帽 > 运动装 > 《六国论》 配套练习(20110108)

《六国论》 配套练习(20110108)

luyued 发布于 2011-01-30 19:56   浏览 N 次  
一、生字词语

赂秦( ) 互丧( ) 率赂秦( ) 耶( ) 获邑( )

思厥( ) 暴霜露( ) 斩荆棘( ) 无厌( ) 草芥( )

与嬴 ( ) 胜负之数( ) 殆尽( ) 当与秦( ) 易量( )

下咽( ) 悲夫( ) 日削( ) 苟( ) 洎( )

二、课文理解填空

1、作者介绍:苏洵(1009-1066),字明允,自号______,眉州______人,北宋著名散文家。据说27岁才发奋读书,学业大进。苏洵长于策论,很有战国纵横家风度。后人因其子苏轼、苏辙均以文学著名,称他为“老苏”,将他们父子三人合称“三苏”,均列入唐宋八大家。

2、论:是散文的一种,以_____为主,其特点是善于析理。“六国论”在这里是一个省略式短语,实际应是“六国破灭之论”。文章旨在分析六国失败的原因,借古讽今。

3、中国文学史上往往有作家并称的现象,如“三曹”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初唐四杰”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唐宋八大家”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苏”是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元曲四大家”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时代背景:北宋初期,西、北方边患严重,自开国至英宗治平年间,宋军和辽军西夏军大小六十余战,败多胜少。军事上的软弱无能导致了外交上的妥协投降。例如宋真宗景德元年与辽议定,每年给辽“岁币“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后又被迫追加银十万、绢二十万匹。针对这种现实,作者以历史上六国灭亡的教训立论,借古讽今,借六国因贿赂强秦而亡的历史批评宋王朝贿赂契丹、西夏的失策。

4、“六国破灭,弊在赂秦”这个论断是以怎样的方式提出的?从哪几句话可以看出作者写此文的本意?

第一问:文章开宗明义,起笔即提出了六国破灭弊在赂秦的论点,在阐述这一论点过程中,先用双重否定摒除了战争中强调客观因素(兵不利,战不善)的浅陋之见,既而又自为设问,针对“六国互丧,率赂秦耶”的错误论调进行了有力的驳解:“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从而使这一论断更加鲜明突出。

第二问:“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和“苟以天下之大……在六国下矣。”

5、作者在第二段中已把赂秦之害阐述清楚,为什么又引用一句古人之言作结?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名句填空

(1)然则诸侯之地有限,________,奉之弥繁,________。

(2)古人云:“以地事秦,________ ,________。”此言得之。

(3)向使三国各爱其他,________,刺客不行,良将犹在,________ ,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4)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________ ,以趋于亡。________。

(5)六国破灭,非兵不利,________,________ 。

(6)思厥先祖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7)齐人未尝赂秦,________,何哉?________。

(8)________,可谓智力孤危,________,________。

(9)________,________,并力西向,________。

(10)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________。苟以天下之大,________,是又在六国下矣。

(11)然则诸侯之地有限,________ ,奉之弥繁,________ 。________。

7、翻译下列句子

(1)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2)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3)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

(4)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5)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

(6)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7)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

(8)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

(9)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

(10)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11)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

(12)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13)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

(14)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

(15)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16)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17)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18)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19)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三、文言现象整理

1、解释下列词语。

(1)率赂秦耶: (2)举以予人:

(3)以攻取以外: (4)此言得之:

(5)始速祸鄢: (6)洎:

(7)为国者: (8)胜负之数:

2、指出下列各句中的通假字,并写出通哪个字
①暴秦之欲无厌
②当与秦相较

③秦有余力而制其弊

3、补出下列各句中省略的内容

①( )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② 较秦( )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
③ 公为我呼( )入,吾得兄事之

4、古今异义。

(1)而从六国破灭之故事

古: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

古: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古: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古: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思厥先祖父

古: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可谓智力孤危

古: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后秦击赵者再

古: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始速祸焉

古: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思厥先祖父

古: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一词多义

“或”

(1)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

(2)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3)或以为死,或以为亡

(4)或未易量

(1)诸侯之所亡……而亡者

(2)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

(3)广故数言欲亡

(4)河曲智叟亡以应


(1)以荆卿为计
(2)邯郸为郡
(3)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哉
(4)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

(1)六国破灭

(2)薪不尽,火不灭

(1)向使三国各爱其地
(2)并力西向

(1)而秦兵又至矣
(2)斯用兵之效也

(1)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
(2)良将犹在

(1)六国破灭,非兵不利

(2)觉今是而昨非

(3)非有仲尼、墨翟之贤

(4)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

(5)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

(1)马之千里者,—食或尽粟—石

(2)或以为死,或以为亡

(3)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

(4)或未易量

(1)大则得城

(2)此言得之

(3)诚不得已

(4)君为我呼人,吾得兄事之

(1)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2)其势弱于秦

(3)桂殿兰宫,即冈峦之体势

(1)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2)吴广以为然

(3)有穴窈然

(4)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

6、指出加点字的活用类型。

(1)小则获邑

(2)闻寡人耳者

(3)以弱天下之民

(4)不能独完
(5) 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6) 以地事秦
(7)义不赂秦
(8)始速祸焉
(9) 李牧连却之
(10)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11)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
(12)日割月削

7、特殊句式

(1)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

(2)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3)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4)洎牧以谗诛

(5)举以予人

(6)至丹以荆卿为计

(7)赵尝五战于秦

三、阅读部分

(一)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三国各爱其他,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1、选出加点字解释错误的一项( )

A,赵尝五战于秦 (同) B,始速祸焉 (开始)

C,斯用兵之效也 (作用) D,诚不得已 (确实、实在)

2、选出 加点词的意义判断正确的一项( )

(1)与赢而不助五国也 (2)臣请入,与之同命

(3)当与秦相较 (4)当是时也,商君佐之

A、(1)(2)相同,(3)(4)相同 B、(1)(2)相同,(3)(4)不同

C、(1)(2)不同,(3)(4)相同 D、(1)(2)不同,(3)(4)不同

3、文中的“五国”是指________,“三国”指________ 。

4、文中的“刺客”是指________ ,“良将”指________

(二)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

1、选出对加点字解释不当的一项 ( )

A.非兵(兵器)不利 B.或(或者)曰:六国互丧

C.暴秦之欲无厌(满足) D.此言得之(适宜、得当)

2、选出下列加点词语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 )

A.其实亦百倍 B.思厥先祖父 C.暴霜露,斩荆棘 D.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3、选出对下列加点词语用法分析判断正确的一项( )

①不赂者以赂者丧 ②与战败而亡者 ③以有尺寸之地 ④举以予人

A.①②同,③④同 B.①②不同,③④不同

C.①②不同,③④同 D.①②同,③④不同

4、解释文中加点字词

①诸侯之所亡

②思厥先祖父

③举以予人

5、第二段从哪个方面来论证六国破灭之因的?主要是针对哪三个国家而言的?运用了哪几组对比?哪些论证方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据文意,“古人云”中“薪不尽”“火不灭”各比喻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下列加点虚词含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秦以攻取之外 B、与战胜而得者

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 与战败而亡者

C、犹抱薪救火 D、然后得一夕安寝

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然则诸侯之地有限

8、与“至于颠覆,理固宜然”的“理”字含义和用法相同的一句是( )

A、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 B、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

C.不以木为之者,文理有疏密 D、我知种树而已,理, 非吾业也

9、本段层次切分正确的一项是( )

A、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 B.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

C、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 D.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

10、对本段内容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通过诸侯割地赂秦而造成双方土地消长的鲜明对比,证明了“赂”的损失远远超过战争的损失。

B、割地赂秦不但不可能换来和平保全自己,反而助长了秦的侵略野心和实力,造成颠覆的下场。

C、将赂秦比作“抱薪救火”形象地说明赂秦的危害。

D、这一段以骈文的排比和对偶句为主,又简杂一些散句,语言显得既有气势又有变化。

(三)

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1、解释文中加点字词

①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②为国者

③苟以天下之大

2、用“//”把第一段文字分为三层,并概括层意。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课后练习

1、选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 ( )

A 《六国论》的作者是北宋苏洵,号老泉,著有《嘉祐集》,与其长子苏轼、次子苏迈合称为“三苏”,皆入唐宋八大家之列。

B 《六国论》是一篇 借古讽今的史论散文,写作动机是:以六国赂秦而亡的史训,讽谏

宋王朝不要屈服于辽和西夏,一味纳绢输币以求苟安,应当奋起抵御外侮以维护其统治。

C《过秦论》《伶官传序》《六国论》都是有名的史论散文,其作者分别是贾谊、欧阳修、苏洵。

D.先秦散文包括历史散文和诸子散文。历史散文有《左传》《国语》《战国策》等,诸子散文有《论语》《孟子》《庄子》等。

2、下列有关文学常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苏洵,字明允,号老泉,唐宋八大家之一。

B 《六国论》和《过秦论》的“论”都是一种议论文的文体。

C 苏洵的《嘉祐集》之“嘉祐”二字取自苏洵的书斋名。

D 《六国论》的中心句是“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3、下列各句中均含有第三人称代词的一项是( )
①思厥先祖父 ②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③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④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 ⑤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⑥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
A①②④ B③⑤⑥ C①③⑤ D②③⑤

4、选出没有通假字的一项 ( )

A.暴秦之欲无厌 B.当与秦相较 C.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D.秦伯说,与郑人盟

5、下列加点词语的注音和解释正确的一组是( )

① 率赂秦耶 (率:全部) ②思厥先祖父(厥:代词,其)

③ 暴霜露,斩荆棘(暴:bao暴露) ④暴秦之欲无厌 (厌:厌烦)

⑤与赢而不助五国也(与:结交) ⑥始速祸焉(速:很快)

⑦洎牧以谗诛 (洎:ji 等到) ⑧当与秦相较(当:应当)

⑨或未易量(易:轻易) ⑩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劫:侵略)

A.①③⑤⑦⑧ B.①②⑤⑦⑨ C.③④⑥⑧⑩ D.②④⑥⑨⑩

6、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六国互丧 (互:交互) 盖失强援(盖:大概)

B 思厥先祖父(先:对已去世尊长的敬称) 暴秦之欲无厌(厌:讨厌)

C 故强弱胜负已判矣(判:分,清清楚楚) 终继五国迁灭 (迁:改变)

D 后秦击赵者再(再:二次) 苟以天下之大(苟:如果)

7、下列句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始速祸焉(招致) 此言得之(适宜)

B或未易量(容易) 洎牧以谗诛(等到)

C存亡之理(命运)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胁迫)

D强弱胜负已判(分出) 举以予人(全部)

8、选出加点字解释不全正确的一项 ( )

A.①破灭之道也 (原因) ②六国互丧 (彼此)

B.①率赂秦耶 (全都) ②固不在战矣 (原本)

C.①暴霜露 (暴露) ②子孙视之不甚惜 (对待 )

D.①强弱胜负已判矣 (分清) ②与嬴而不助五国 (给予)

9、选出加点字解释全正确的一项 ( )

A.①始速祸焉 (加速) ②然则诸侯之地有限 (既然这样,那么)

B.①后秦击赵者再 (第二次) ②向使三国各爱其地 (假使)

C.①诚不得已 (实在) ②革灭殆尽之际 (全都)

D.①则胜负之数 (命运) ②苟以天下之大 (如果)

10、选出加点字意义与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 ( )

例:不赂者以赂者丧

A.洎牧以谗诛 B.苟以天下之大 C.至丹以荆卿为计 D.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11、下列四组句加点词,含义相同的一组是( )

A.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B 胜负之数,存亡之理

此言得之 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

C.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 D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桂殿兰宫,即冈峦之体势

12、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

A.①则秦之 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 ②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B.①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 ②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

C.①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 ②战败而亡,诚不得已

D.①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②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

13、选出对下列加点词解释全正确的一项 ( )

A.①其实百倍(实际上) ②思厥先祖父(祖辈父辈)

B.①然后得一安寝(但是以后) ②至于颠覆(被灭亡)

C.①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能因为)②可谓智力孤危(智商)

D.①至于颠覆(以致) ②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先例、旧事)

14、下列句中的“以”字,与“不赂者以赂者丧”中的“以”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B举以予人,如弃草芥

C.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D.洎牧以谗诛

15、选出下列句子中“而”字不表示转折的一项( )

a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b战败而亡,诚不得以。

c故不战而强弱胜负以判。 d苟以天下只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16、选出“殆”字意义相同的两项( )
A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B凡永嘉山水,游历殆遍 C且燕赵处秦革灭贻尽之际 D农者殆则土地荒

17、对下面两组加点的字的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1)固不在战矣 (2)理固宜然 (3)小则获邑 (4)天下非小弱也

A (1)(2)相同,(3)(4)不同 B (1)(2)相同,(3)(4)相同

C (1)(2)不同,(3)(4)不同 D (1)(2)不同,(3)(4)相同

18、选出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项( )

A (1)诚不得以 (2)臣诚恐见欺于王 B(1)各爱其地 (2)晋陶渊明独爱菊

C (1)良将犹在 (2)犹抱薪救火 D(1)或未易量 (2)或曰:六国互丧

19、下列句中加点字与“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中的“却”字用法相同的是( )

A.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 B.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C.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D.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20、下列句子中有相同的词类活用的一组是( )

①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 ②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 ③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

④日削月割,以趋于王 ⑤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 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

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①②⑤ D.③④⑥

21、选出加点字活用类型不同于其他三句的一项 ( )

A.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 B.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C.则其虽好游者不能穷也 D.火尚足以明也

22、下列句中加线词与例句中加线词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例: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A.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 B.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C.成以其小,劣之。 D.英雄乐业。

23、选出加点字活用类型与例句加点字相同的一项 ( )

例:李牧连却之

A.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B.义不赂秦 C.日削月割 D.外连衡而斗诸侯

图文资讯
广告赞助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