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服装鞋帽 > 鞋材鞋件 > 南阳“天后”是这样炼成的 [来源:河南大河报]

南阳“天后”是这样炼成的 [来源:河南大河报]

luyued 发布于 2011-06-28 10:29   浏览 N 次  

天后又名天妃、妈祖,姓林名默,是福建莆田湄洲湾北岸忠门乡港里村人。据《林氏大宋谱》记载,她是宋都巡检林愿第六个女儿,公元九六○年农历三月二十三出世。

关于南阳天妃庙来历,据庙内现存石碑碑文记述,无论是康熙初修、嘉庆重修、光绪复修,均是政府发起,众人,包括闽商响应修造完成。光绪时较大规模的复修,更是在福州籍南阳地方官主持下完成的。

值得注意的是,康熙时南阳初修天妃庙,是康熙统一台湾,并对天妃进行赐封之时。可以想见,南阳地方官在此时修造天妃庙,是符合当时“政治导向”的,加之地方商贸发展有需求,两者作用之下,才建此庙。

南阳还流传着“黄廷说”,认为是郑成功属下黄廷修造了南阳天妃庙,这是怎么回事呢?

据康乾年间《邓州志》和民国《邓县志》记载,郑成功逝世后,他留在福建铜山的部下黄廷降清,于康熙七年(1668年)率十万大军北上,康熙命其南下疏散屯垦。黄廷率兵南下,来到河南南阳府后,分居方城、唐河、新野、邓州、镇平、南阳、内乡七县,黄廷被封为“慕义伯”,带亲兵屯垦于邓州城西湍河南岸,分驻五里四十八村,当地人称其为“闽营人”。

闽营人在邓州城区设闽营衙门,建东、西花园街和妈祖庙。妈祖庙左侧还建了福建会馆,会馆对面设“家祠”,是散布在南阳的闽营人的总祠堂。建筑均为闽南风格,今均不存。据《方城民俗志》记载,方城营坊村等地也曾有妈祖庙,今不存。

“南阳天妃庙建造成因是没有争议的——政府发起,众人捐建,和黄廷无关。至于黄廷在邓州等地建妈祖庙,这是南阳盆地传入妈祖庙的另一来源。”南阳师院教授聂振弢道。北师大教授、民俗学家萧放也持此看法。

闽营人在南阳建妈祖庙总数应该不少,今均不存。可能因规模较小,且外地神落户南阳,信徒是特定少数人群,总会有些“水土不服”,因而消失得很快。这更反衬出南阳白河边天妃庙幸存于世,算得上奇迹。

天妃庙神殿里,两边墙壁都有彩色壁画,展示了一个普通巫女,上升到天后的曲折历程。

天后又名天妃、妈祖,姓林名默,是福建莆田湄洲湾北岸忠门乡港里村人。据《林氏大宋谱》记载,她是宋都巡检林愿第六个女儿,公元九六○年农历三月二十三出世。

她从小聪颖,七岁时,父亲教她读书。一位得道高人见她聪慧异常,便授她玄微秘法。她十五岁时,常上山采药为乡邻治病,渡海救助遇险船只。这一年九月,她的父兄乘船北上遇险。林默正织布,忽流泪惊道:“阿爸没事,阿哥死了!”随放声痛哭。事情果然,乡人从此称其“神姑”。

她长大后不婚不嫁,二十八岁那年重阳节,她向家人告别,独自泛舟渡海到对岸湄洲岛山上最高处,登上巨石,忽闻仙乐飘渺,脚下云朵飘动,她升入云端,自此成仙。

“十三次褒封”民女成神

林默成仙后,常着红衣,来往于海上显灵助人,还曾成功扫除海寇,受到历代帝王十三次褒封,一步步升到了天妃天后的神灵高位。

南宋时,她被封为顺济夫人、灵惠夫人等,这算是较低封号。

宋徽宗宣和四年(1122年),使官出使高丽,值大风,八舟七溺,独其舟未覆。使官急祝天佑,见妈祖在桅杆上现身,忙叩头求庇佑。须臾,风平浪静,舟楫安然无恙。使官回朝将女神之事奏于皇帝,皇帝御赐在江口为妈祖立庙,封为“顺济夫人”,这是对妈祖的第一次褒封。

之后妈祖还有多次显灵托梦、助官兵捕贼,围歼海寇等神迹,因此多次受封,宋朝廷把妈祖正式纳入道教。

到了元朝,因海上漕运得到较大发展,海船大者千石,小者三百石,载运多者达50吨,海道迂回,险滩恶浪,漕运船舶押粮官和水手仰赖林默保佑,每次运粮,必先行到其神庙卜吉。古人帝天后地,以水为妃,林默被元政府加封为天妃,入国家正祀。

在元代,她的封号最长时有十个字——“护国庇民广济福惠明著天妃”。

到了明初,她仍被加封“天妃”。永乐年间建天妃庙,农历正月十五、三月二十三,朝廷派太常寺官祭祀。据《三教搜神源流大全》记载,郑和下西洋时,总有天妃护航,因此大获成功。

传说明永乐三年(1405年),郑和首次下西洋,途经福建长乐海域,狂风大作,恶浪滔天,舟楫有倾覆之危,郑和焚香三炷,求天妃保佑,顿时风平浪静。郑和即在长乐立庙祭祀天妃。

明永乐七年(1409年),郑和第三次下西洋,数十艘海盗船于中流截劫郑和船队,正值大风,海盗船奔流如飞,船队被困,众人害怕。但当天夜里天妃托梦佐风擒敌,于是“我舰乘雾急风上朔,翌日顺风,我舰乘风冲敌舟,贼惊骇,风急舟快,贼篷被官桅倒插破裂”。海盗头领投水自尽,郑和船队斩获“军器货物无数”。

郑和七下西洋,认为“我之云帆高涨,昼夜星驰,涉彼狂澜,若履通衢者,诚荷朝廷威福之致。尤赖天妃之神保佑之德。”船队沿途祭祀天妃,平安归来后也必会酬谢天妃。

明末,郑成功起兵抗清,继而驱逐荷夷收复台湾。郑成功军队乘船到达澎湖时,狂风大作,连日不停,军中粮草殆尽,士气不振。郑成功叩求妈祖神助,军队顺利占领赤嵌城。之后,郑成功在台湾建庙祀奉天妃,称天妃为妈祖,又称她为“开台妈”。

清康熙年间,朝廷出兵澎湖平定台湾,得到天妃涌泉相助,因此下诏封她为“昭灵显应仁慈天后”。

“在民间信仰与上层社会共同作用下,林默由林氏女、林夫人到天妃天后,从普通民间巫女,上升到神灵高位。在朝廷高调表彰下,明、清时天妃信仰迅速在全国传播。”萧放先生评价道。

明清时期,天妃信仰影响快速扩大,跟人们水上活动增多有关。人们在涉江过海时,一定要求助于神灵。正如南阳天妃庙古碑记载:“未有航海遇患而不求援于神,未有求援于神而不得生。”而求援者无论达官贵人,还是商人船夫、普通渔民,“其赴援之灵,一一如应”。正因天妃普救众生的情怀,她才获得无论从沿海到内河民众的普遍崇敬。

据传说,天妃海上显灵,主要有两个标志,一是出现物象,比如双飞蝴蝶、神鸟,或者一盏红灯等。南阳天妃庙也流传着南阳商人海上遇风浪,天妃派神鸟把海船保护起来的故事。

还有一种就是天后现身。有趣的是,据说如果喊妈祖,天妃会披发赤足立刻赶来,因为妈祖是福建人对身居母家未嫁女的称呼。如果喊天妃或天后,就要等一阵子,因为天后要穿戴凤冠霞帔,有点费事。所以东南沿海人多亲昵地呼妈祖,别的地方人多敬称天妃天后。

起源于闽盛于台湾流播全球

福建莆田湄洲岛上妈祖庙,是传说中的林默升天处,被称为“湄洲祖庙”。祖庙从宋朝初建,历代扩建,现在其壮丽不啻“海上龙宫”。庙后崖石上,有观澜题刻,还保存林默升天处石刻“升天石”。每年农历三月二十三妈祖诞辰日,“湄洲祖庙”人山人海,十余万善男信女虔诚祭拜。

莆田作为女神故乡,它现在有大小妈祖庙300多座。

与福建隔海相望的台湾,天妃影响更深远。台湾是信仰多种教派的地区,有十余种宗教。全台湾3.6万平方公里上,有2万座寺庙,“三步一小庙,五步一大庙”。其中妈祖庙最多,共计3000多座。在全世界4000多座妈祖庙中,台湾占了四分之三。

台湾妈祖庙,因地而异,叫法有十几种。由于台湾妈祖神像是从福建不同地方“请”的,叫法也不相同。来自湄洲岛的叫湄洲妈,来自泉州的叫温陵妈,来自同安的叫银安妈。台湾信祀妈祖的大致分为三大派:一是军派,或称水师派,主要是郑成功的子弟兵后代;二是官派,又名士绅派,多为施琅大将军治台官员后代;三是民间派,多为工商界人士、海员、平民百姓,他们人数最多,活动最多。

台胞信仰妈祖,开始于郑成功时代。明清两朝,台湾都大力修建妈祖庙。耐人寻味的是,日据时期以及新中国成立后两岸隔绝年间,台湾修建妈祖庙数量成倍增加。这生动表明,台胞怀念祖国大陆的情思,难以割断。妈祖文化已融入中华文化传统体系,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在台胞看来,妈祖代表着“根”,代表着祖国故乡,两岸只有一个妈祖,妈祖精神不容也不能分割。

妈祖信仰自福建开始向内向外扩展。向内,沿中国海岸线扩散到丹东、秦皇岛、天津、烟台、上海、宁波、福州、厦门、广州、澳门等地。闽商还把妈祖信仰带到了内河流域。

闽人向海外扩展天妃信仰,主要是在东南亚各国,国外已有135座天妃宫,华侨中流传着“一条华人街(唐人街),两座妈祖庙”的美谈。目前全世界有不同肤色的妈祖信徒两亿多,可以说,凡有华人聚居之处,凡有江河湖海之地,就有妈祖信仰。

妈祖信仰之盛行,还因其深具乡土性,它贴近乡土社会,解决的是百姓日常生活中的问题,比如求平安、求子、求富、求福等,所以得到了最普通的、最广大的老百姓认同。

河南 大河报 2010.12.15

图文资讯
广告赞助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