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理解的作文教学 黑永先
luyued 发布于 2011-04-11 08:56 浏览 N 次
我理解的作文教学
(写作教学改革摭谈之二)
新课标下的写作教学是个什么样子的?我的理解是:
一、充分调动老师和学生两个积极性,共同创造新写作教学天地。
新课标强调学生作文要有“个性”有“创新”,从理念上强调语文实践,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主张从写作中学会写作。新课标在“表达与交流”的“实施建议”中说:“在写作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生活,体验人生,关注社会热点,激发写作欲望。引导学生表达真情实感,不说假话、空话、套话,避免为文造情。”请注意,这里有两点,其一,是教师要做的(鼓励、引导学生);其二,是学生要做的(积极参与、表达真情)。这两点,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所谓“主体”行为。新课标的课程理念的一个重要方面,是“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要使学生实现主动参与的学习。在这方面新课标和大纲是一致的。
在教、学这组矛盾之中,教师是教的主体,学生是学的主体;而教师是矛盾的主导方面。教师和学生都是教学中的“主体”,只是谈问题的角度不同而已。老师不是学生的服务生,学生也不是老师的应声虫。新课标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是说教师的劳动要在学生那里得到落实,教师不可能包办学生学习。新课标同时强调教师的主体作用,是说教师要“鼓励、引导”学生去积极参与写作实践。必须坚信:学生的主体性必然受制于教师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性(诸如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等)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发展起来,如果只片面强调学生的主体性,把老师降为服务客体,新课标的实施必将是仅仅停留在口头上,其对教育的隐性伤害,将是致命的。
二、让学生写真情实感,是调动学生的写作热情的关键。
新课标强调要让学生热爱写作,但是,空口提要求是极其容易的事,做起来就不那么简单。我以为,学生强烈的写作欲望产生于对写作目的的认识。首先,我们要对中学生朋友说,写作文不是苦差使。当你有话如骨鲠在喉,不吐不快的时候;当你想说而无处说,把纸笔当作知心朋友的时候;当你胸中有股激情涌动,喷薄欲出的时候,你就写文章吧!把你的真爱、真恨、真哀、真乐,完完全全荡然于纸上,你就会感到一种从未有的宣泄之后的快乐。这就是个性写作,这就是真情写作。作文时,不要矫饰(更不要美其名曰“提炼升华主题”);不要随意编造(更不要美其名曰“想象”、“创新”);不要要因文害意(更不要美其名曰“有文采”)。要知道,无病的呻吟是无人想听的。――真情是文章的生命,胡编乱造是它的天敌。其次,我们还要为学生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尽量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比如,从学生身边寻找拟题材料;教给学生观察生、想象、联想、表达的方法等等。
作文教学中最大的毛病,是对“文以载道”这四个字的顶礼膜拜。“道”,已经被狭隘地理解为某一种健康的思想。一篇本应抒写学生个人的内在情感的作文一旦承载了那么沉重的 “道”,便不可能再是一个人的喜怒哀乐、酸甜苦辣、嬉笑怒骂在纸上的凝结。我以为这是学生写作欲望减弱甚至丢失的另一个主要原因。文只载道不行,文不载道也不行。说穿了是载什么道,如何载道的问题。在我看来,这“道”应该是学生对生活对社会的真实感悟。哪怕这个感悟是肤浅幼稚的,不全面的。也就是说,如果像新课标说的那样:“表达真情实感,不说假话、空话、套话”,不是“为文造情”,就是做到了文以载道。
在这里非常有必要再提及一下高考指挥棒对新课标下写作教学的影响。这么多年来,高考作文的命题好像以“人生思考”为主线。我们理解命题者之良苦用心,但是,要让一个还没走出校门的十几岁的孩子写出“有深度”的,能“揭示问题产生的根源”(作文评分有此要求)的,有独到见解的人生哲理,确实是难为了学生的!这些“假把式的人生思考”,“废话式的辩证高腔”,硬是把血气方刚之躯扭曲成了一副扭捏老迈之态。难道高中生只有先炼成空头“哲学家”才能走进大学之门?
还有一个问题:只要是真情实感的、有个性的文章,就是好文章吗?也不行。这里还有一个“思想健康”、思维辩证的问题。我看到的一些高考〇分或极低分作文,绝大多数都是对社会发牢骚,表不满,说话极端的文章。因此,新课标警示说“以负责的态度表达自己的看法,培植科学理性精神”,是非常正确的。
由此看来,新课标的实施,需要教育配套工程作保证,比如高考的改革。我们目前所能作的,似乎是在夹缝中曲折前行。
三,加强阅读教学,是解决学生写作“无米下锅”重要途径。
中学生写作能力的低迷,一方面是写作欲望长期得不到满足与赏识的结果,另一方面,即所谓的学生写作时“难做无米之炊”。但是,不能把学生写作欲望沦丧的原因,简单的归结到缺少生活,或生活太单调、贫乏。其实,学生贫乏的只是阅读和思想,而不是生活。要讲生活的贫乏,没有谁比史铁生、张海迪更贫乏。阅读是写作的语言之源,也是写作的思想之源。心灵的丰富主要取决于阅读的丰富,而不是生活的多彩。读书的失落是学生作文时“不知说什么”,“不知怎样说”主要原因。
因此,我要对学生说:莫道自己少生活无话可说,莫道自己少思考见识浅薄。处于现今信息立体扑来的时代,你想“无生活”也不可能(丰、欠有别而已);面对多彩的现实,你不可能“无思考”(深、浅不同而已)。你不是“无话”,而是没有钥匙打开话匣。这个钥匙就是阅读。新课标设置的必修课程,只有“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两个系列。阅读予以了极高的重视。
新课标指出:“阅读优秀作品,品味语言,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发展想像力和审美力;在阅读中,体味大自然和人生的多姿多彩,激发热爱生活、珍爱自然的感情;感受艺术和科学中的美,提升审美的境界;通过阅读和鉴赏,陶冶情性,深化热爱祖国语文的感情,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追求高尚情趣,提高道德修养。” “根据自己的目标,选读经典名著和其他优秀读物,与文本展开对话,领悟其丰富内涵,探讨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增强民族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养成对语言、文学以及文化现象独立思考、质疑探究的习惯,发展思维品质,增强思维的深刻性和批判性。”我相信,读了新课标的这些论述,谁都会明白阅读对写作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语文必修课程两大类,阅读和写作,阅读是中枢。如果把语文比作大树,那么阅读就是它赖以吸取营养的根;如果把写作比作明灯,那么阅读就是它赖以发光的油。韩愈说:“无望其速成,无诱于势利,养其根而俟其实,加其膏而希其光。根之茂者其实遂,膏之沃者其光烨”(《答李翊书》)。抓住阅读,就是养树之根,加灯之油。根固了,果就结得大而多;油多了,灯就亮得明而久。抓住了阅读,就抓住了写作教与学的牛鼻子,突破瓶颈也就有了可能。读得多了,词语积累多了,语感强了,词该怎么用,句该如何写,有范例在那儿,相照一下不就知道了?辨析词语会了,修改病句会了,连贯衔接也会了,语言知识活了,表达能力自然也就提高了。读得多了,写文章时,就会如有老师在身边相助,什么立意、结构、手法、语言,均能就熟。古人不是说过“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嘛!
四、对学生进行精要有用的写作基本规律的训练,也是十分必要的。
中学写作教学的目的,不是培养作家,不是培养理论家,而是为他们以后的发展(包括成为作家、理论家)打下坚实的基础。所以,对学生进行精要有用的写作基本规律的训练,也是十分必要的。即所谓“捆手脚”训练,让学生学学“带着镣铐跳舞”。
所谓“戴镣铐”,就是在对学生进行写作训练的时候,用作文的基本功格式规范学生的思路,使他们写作时在诸如主题构思,结构布置,语言表达,文体特色等诸方面能够按照符合规律的轨道前行。这就像书法启蒙,首先要认真临贴,将点横撇捺的规范写法熟烂心中,从写米字格开始,由摩而仿,而后才谈得上“熔炼篆隶于一炉,听任心腕之交应,朴质而不拘挛,洒脱而有法度”(郭沫若《〈鲁迅诗稿〉序》)。是啊:有哪个体育世界冠军不是从一投足一举手的基本动作中走出来的?达.芬奇没有千百次单调的画蛋,怎能有使人倾倒的蒙娜丽莎的神秘微笑?这里的道理简单而又简单的。然而这个简单的道理却在一个时间被人意外的忽略了。
要让学生明白,写作文不能没有章法。文无定法不是无法。比如如何使观察、联想之类沿着正确思路前行;如何做到主题的正确、明确、准确;如何入题,如何结语;如何秩序行文;如何修辞炼字等等之类的方法,都是文章天才的化妆师,都是使文章更加靓丽不能不懂的。为了写作能力的长远的可持续性发展,学生应该认真的自觉的用“写作基本法”把自己的手脚捆起来,使自己完成从游击队到正规军隶变。当然,“戴镣铐”跳舞,是会受些折磨的,但是我相信,苦后就是甜。――中学阶段写作基本法训练是十分必要的,放任写作是近视的。
当然,作文教学用“规矩”捆绑学生的手脚,让学生在写作中戴着“镣铐”跳舞,决不是要扼杀学生的写作个性。在“规矩”的规范下,我们要明令学生写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这样学生写的作文首先在内容上是个性的;我们还要热情鼓励学生写作时,力图采用能表现自己文章个性的外在形式。另外,我们在对学生进行基本功训练(正式作文课)的同时,还应该多开辟几条路径,比如我们常说的“小作文”,让学生在这样的小练笔中随心所欲,不拘形式,任个性驰骋。这样做,我相信,学生经过作文基本功的训练,个性不但不会被扼杀,反而会使其个性张扬得更好。
五、引导学生多写。
写作能力是学生自己练出来的,不是老师讲出来的(哪怕他讲得再好),也不是看“满分作文”(是不是“满分”很难说)看出来的。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能力获得全靠自己。鲁迅曾说“写不出来的时候不要硬写”,那是对写文章哗众取宠,无病呻吟者的警告,用这句话来规范中学生写作训练显然并不合适。中学生朋友更不能把这句话当作自己写作偷懒的挡箭牌。课堂写作,特别是考场写作,题目已经定下,你写不出来,不写能行吗?不是还得硬着头皮往下写?关键时刻写不出来,原因在那里?在平时!如果平时多积累,多练笔,胸中有观点,眼底有影像,看到题目就能丰富联想,拿起笔杆就觉心情激动,何愁笔下涌不起风云?写他个满脸通红?演艺界讲究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写文章也是这个道理。――灵感来自积累,多写出智慧,平时辛勤耕耘,关键时刻自然会文思泉涌下笔如神了。要使学生养成写作的习惯。当然习惯的形成是一个艰难的过程,必要的时候还是要来一点“强制执行”──强制执行的过程不是暴力过程,而是耐心过程。
最后,我还想说两点:
一、新课标是教学大纲的继承和发展,新课标为写作教学改革带来了新思路,带来了新希望。但是,写作教学的困境,不是短时间形成的,可以说是顽症,因而,写作教学瓶颈的畅通,决不是新课标一实施就解决了的。比如前面提到的作文批改给老师带来的困惑和痛苦;比如教学领域的短视之风,使语文边沿化的尴尬;比如语文改革和高考制度的矛盾对立,等等都会掣肘作文教学的改革。我们还会继续在熬煎折磨中走一段路子。欲速则不达,过高的期望可能会羁绊改革的步伐。
二、要宽容学生的写作质量,我们不能用成人的思维方式去要求十几岁的学生,更不能用作家写出的范文作标准,去评改学生的作文。我们需要自己给自己减负,不要做或少做无效劳动。我们不能自己哄骗自己,不能在自我安慰中打发时光。写作教学要讲究实效,要抛弃花架子。
我收集到一份2007年新课标高考调研题,是这样的:
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有一名英国登山者因为极度缺氧倒在攀登珠穆朗玛峰的路上,这是一条登山者常走的登山之路,几十个登山者从他身边走过,都不愿意耽误自己的登程。几个小时后,这个34岁的登山者就离开了人世。
这件事传开后,有人感到震惊说,以前只有经验丰富的人才能登到那么高的地方,不管认识不认识,除非会危及营救者的生命,濒临死亡的攀登者是不会不营救就被遗弃的。但也有人说,不管是公众还是登山者都要明白,人总是要死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任务和压力,要不,人还以为这是花钱逛公园呢。
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从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或其含义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可以看出,这道作文题,在内容、形式甚至要求上都和教学大纲下的高考题没有多大变化。这是不是在暗示什么呢,我也拿不准。但有一句话是可以说的:“新课标不可能包医百病,也不会药到病除,它的实施也要有一个理解、落实的过程,新课标本身也有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这个过程应该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这要靠我们的共同努力。
(以上为2007年5月17日.在“西安市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准备工作现场会”上的发言)
- 05-04· 引用 世界著名服装品牌
- 04-25· 尤文新星成转会市场宠儿
- 04-24· 调教+斗阵+敌对+交易+买卖
- 04-24· 调戏小白兔 BY 凌豹姿
- 04-24· 风风浪浪都好闯过来,c
- 04-24· 只用聆听
- 04-24· 浪都品牌介绍浪都泳装加
- 04-24· 记忆中的浪都
- 04-24· 2011年03月20日
- 04-24· 香格里拉 浪都
- 04-24· 佛山格仑堡之旅
- 04-24· 体育器材
- 04-24· 学生和家长自己的淘宝城
- 04-24· 梦回保定
- 04-24· 近几年运动场、公园绿地
- 04-24· 广州专业服装摄影公司
- 04-23· neiyi222 (2010-05-09 14:49:41)
- 04-23· 傻子的悲伤
- 04-23· 回忆
- 04-23· 上海基望斯咨询管理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