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服装鞋帽 > 帽子 > 《第一场雪》教学案例分析

《第一场雪》教学案例分析

luyued 发布于 2011-05-24 16:50   浏览 N 次  

  《第一场雪》教学案例分析 片段一:

  投影出示:大雪整整……(生读)

  师:你们想到了什么?

  生:我想到银条和雪球簌簌地落下来,玉屑似的雪末儿随风飘扬,映着清晨的阳光,显出一道道五光十色的彩虹。美丽极了!

  师:你们是怎么想到的?

  生:读课文。

  师:你从哪看出来的?

  生:从第三句到最后。

  生:我觉得这场雪很美,非常洁白,像白雪仙子,从天而降,仿佛置身于白色的世界。

  师:白雪仙子,你想像得多么奇幻、多么美妙啊!

  生:我仿佛看到了松树和柏树上堆满了蓬松松、沉甸甸的雪球,柳树上毛茸茸、亮晶晶的银条儿,到处银装素裹,真是美极了!

  师:按我们平常的感觉,凡是毛茸茸的东西一般不会闪光,说银条“毛茸茸、亮晶晶”不是矛盾了吗?

  生:不矛盾。因为这里描写的是落在树枝上的雪,枝条上有小枝杈,落上雪就显得毛茸茸,而雪是晶莹透明的,当然亮晶晶的。看起来非常可爱、动人,到处都是粉妆玉砌的世界。

  师:你已经把文章读到心里去了。

  (点评:在精心设计的创造性问题情景中,教师注意适时适度的运用具有启发性的导评引导学生通过不同的思维方式来感悟雪后的美景。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同时也落实了语言文字的训练任务。)

  师:大家不仅能联系上下文,还能借助生活体验来理解这粉妆玉砌的世界。我们看到大地一片银白,在阳光照射下仿佛看到了迷人的雪的世界,想不想读一读。

  生:想。 片段二: 同学赛读。

  师:我们大家来给他们当评委,看谁读得最好。(生)

  师:谁来评评他们俩的朗读?

  生:听了他们的朗读,我觉得仿佛站在雪地里,置身于美景之中。但有一个地方,语气读得还不够。

  师:哪一句?

  生:“嗬!好大的雪啊!”这个地方语气读得还不够,没有读出雪大的感觉。

  师:对。你不但能看到他们的优点,还能发现不足,真了不起!你来读一读。

  生读(充满激情地读,学生纷纷鼓掌。)

  师:雪真大呀!作者想到了如此之大的雪吗?表露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生:惊讶。

  师:只是惊讶吗?多喜人的雪呀!再读一读,体会体会。

  生:还有高兴。

  师:对,真是又惊又喜,作者发自内心的赞叹。赞叹什么呢?

  生:赞叹雪大。 分析:

  《第一场雪》是人教版小学语文教科书第十一册的一篇阅读课文。根据文章特点,教学中我引导学生通过赏析语言文字,欣赏雪中、雪后的美丽景色,作者的联想,从中体会作者的喜悦之情。其中,课堂评价贯穿于阅读教学过程的始终:师生在读书中评价,在表达中评价,在议论中评价……学生充分自主学习,深入领会了文章的思想感情。

  阅读本身是一种个性化的解读过程。阅读文本依各人的思路不同、思维方式不同、生活经历及感受等等不同,必然产生不同的结论。所以,阅读文章时教师应认识到“答案的非唯一性”。多元性评价可以鼓励学生多维思维、个性思维,促进学生的发展。

  多元性评价能使学生清楚地认识自己,从而进行自我修正。所以,在课堂教学中,应改变单独由教师评价学生的状态,评价主体应包括全体学生,鼓励学生进行自评和他评,将评价变为教师主导的多主体共同参与的活动。这样,能够从不同角度为学生提供自己学习、发展状况的有关信息,从而更全面地认识自我,改善自我,提高阅读能力。在本文的整个教学过程中,我把“以读代讲、评议结合,多主体评价”作为主要教学方法。比如,在指导学生通过朗读“嗬!”来感悟作者面对这一场大雪的三赞时(一赞雪之大,二赞景之美,三赞人之欢),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中应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评价,但是教师的导评起着关键性的、引领性的作用。当学生在小组讨论、交流汇报中遇到难点时,我注意适时适度地运用具有启发性的导评引导学生进行思考。例如:在品析“毛茸茸、亮晶晶的银条儿”和“蓬松松、沉甸甸的雪球儿”时,学生的“品”还停留在肤浅的阶段,只谈到了美丽。为了让学生深入品析这两处描写的准确,我问道:按平常的感觉,凡是毛茸茸的东西一般不会闪光,说银条“毛茸茸、亮晶晶”不是矛盾的吗?问题一提出,马上引起了学生的极大兴趣,激发学生深入地思考。这个问题经过激烈的讨论得到解决后,“蓬松松、沉甸甸的雪球儿”也很快被准确地理解了,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不竭动力,促进了学生的主动发展。

  弓庄小学

  赵艳琴

  

广告赞助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