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一位开古玩店的朋友在地摊上收到一只清代茶盏,邀我一起鉴赏。趁周末休息到朋友店中,见到了这件茶盏。它岔口束腰,高约6.3厘米,上口直径3厘米,底部直径3.8厘米,重4克。净白细腻莹润的胎体上地绘出几枝荷花水草,荷叶碧绿,荷花粉嫩,水草摇曳,清新淡雅中却让人感到它的华贵无比,令人惊艳,茶盏虽小,竟也是无愧于彩瓷皇后的美誉,令人爱不释手。 朋友要我断代,我仔细看了看,茶盏底部无款识,感觉上认为是晚清民国的。朋友显然觉得应该更早一点,于是,我们便沟通了各自的判断依据。
先从珐琅彩的历史说起。珐琅器在明朝即传入我国,先是用铜胎做掐丝珐琅,当时正是明朝的景泰年间,所以被成为景泰蓝。瓷胎珐琅源于清朝康熙年间,是在康熙直接的授意下烧造的。康熙曾命工匠仿制珐琅器,先后做过紫砂胎、金胎珐琅、还尝试过在玻璃上画珐琅,但最终发现都不如在雪白细腻的瓷胎上画珐琅。最晚于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真正意义上的珐琅彩瓷在清宫诞生了。
珐琅彩瓷所用的胎,是在景德镇烧成的白色素胎,经筛选后运到京城皇宫内“造办处”选胎,选出最薄、最白细、最周正的胎,由“如意馆”的画师绘画填彩,再烧制成珐琅彩瓷。从康熙年间起,在宫中养心殿西侧如意馆设置珐琅作坊,皇帝时常亲临,监督珐琅彩瓷的制作。后期也曾在御花园西侧、圆明园以及颐和园中烧造过。烧材为洗蒸掉油胶的白松木。画稿由宫廷画家设计后,再由艺匠按照瓷器的造型用纸板裱糊出合模,在模上试画纹饰,因为平面的画稿移到立体的瓷器上会有视觉的误差。皇帝认可后,鏇出完全仿真的木样,再送皇帝审验,满意后才正式在瓷胎上绘画纹饰,用800°C左右的彩瓷烤炉烤制。烧造的工作由太监从事。由于珐琅彩瓷器烧制工艺的繁难,据清宫档案记载,从批准到烧造完成,最短的101天,最长的176天。期间要经过多次的失败(比如烧裂、呈色不好)与反复。
清各朝珐琅彩绘画特点:康熙朝珐琅彩尚未从铜胎珐琅器中脱离出来,一般是色地和纹饰规整,比较图案化和程式化,有鸟无花,有花无鸟,主要特点是色调浓艳;雍正朝珐琅彩是历史的顶峰,风格有所变化,多是在白地上绘画,纹饰有山水、花鸟题材,画面清新淡雅,有书卷气,更加追求中国画的意境,并将诗书画印相结合,而且,瓷胎极细极白,造型规整,完美无缺,主要特点是清秀娟丽;乾隆朝珐琅彩又向图案化发展,并且融进西洋风格,纹饰繁复华丽,主要特点是华丽奇巧。
珐琅彩的彩料为石英或玻璃粉,用生桐油调制,色彩浓稠,凸出于胎器表面的彩面厚且油亮。这个茶盏的釉料华丽细腻中却显淡薄,釉面没有张力,在烧造中有向两端流淌的迹象,没有珐琅彩早期的堆起来的感觉,明显有清朝国力衰微时的单薄感。这是我认为是晚清民国的第一个依据。
第二是款识。珐琅彩的款一般用红料,蓝料彩或者青花四字款,早期的珐琅彩有“康熙御制”、“雍正年制”和“乾隆年制”等,偶见六字款,但没有无款的。此茶盏无款识,起码断定它不是康雍乾时期产品,所以我认为是晚清民国的仿品。
谈到这里,忽然觉得,此小茶盏需要探讨的问题还很多,它的准确的生产年代是什么时候?是什么级别的人在使用?如是仿品,具体仿的是哪一个时期的? 这还需要再查找资料,并向高人请教。
MSN空间完美搬家到新浪博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