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服装鞋帽 > 饰品 > 铜梁洞--二仙观

铜梁洞--二仙观

luyued 发布于 2011-01-24 19:37   浏览 N 次  

铜梁洞位于合川涪江南岸南津街街道办事处辖区内海拔44.43米的合阳城第一高峰——铜梁山上(因其山岩质如铜色,故名铜梁山)。早在西晋时期,左思《蜀都斌》即有记述。明正德九年(1514 年),改名“金榜山”,以象征科第吉祥之意,并镌刻《金榜山新名记》石碑立于山上。后又恢复铜梁山名至今。

相传唐闾丘和尚在铜梁洞修行。据《民国合川县志》记载:闾丘唐合州人,世居州南之铜梁山.唐高宗时举进士 , 能诗文,与杜审言友善.后髡发为僧,居铜 梁洞五十年乃去。宋室南渡后,赵氏子孙及其臣仆多逃往合州。明万历《合州志●山川》载:“山即赵伯宜之别业,有宿云崖、方崖、松风阁、读书堂、博占斋、灵观、三清楼。山上崖璧留有周祜(鲁国公赵宪仲弟)宋绍兴二十六年(1156年)、赵彦情淳熙二年(1175年)、沈汝一淳熙十一年( l185年)摩崖题刻诗文。元朝时道人张三丰云游来合川,亦于铜梁洞修炼,洞遂更其有名。后来便以洞名代替山名。

洞附近有二仙台(后名二仙观),始建于明代初,奉祀张三丰和其师火龙真人。由于明太祖朱元璋和成祖朱棣,都极其崇拜张三丰,因此二仙台在当时盛极一时,住庙道士多达数百人。明成化九年(1473年),知州谭升序其盛况:“崖复以楼,石洞四,前刻神像,左凿门,后通山洞,石床各一,鼎炉支石备在,道士谓闾邱炼丹处也。” 明隆庆五年( 1571年),灵观、三清楼毁于兵火。万历七年(1579年)州人李存瑞重建,明末复毁于兵火。入清以后.清朝统治者因不满张三丰在世时反对异族统治,致使二仙台荒废二百余年。迫至民国初年,万县道人谭遁九来合川布道,募捐重修二仙台,民国10年(1921年)9月竣工,邑人莫致中作《创修铜梁洞二仙观记》。重修的二仙观为砖石结构,坐南向北,与县城遥遥相望,共计楼房三层,高耸出山外,貌似一座西洋式教章,可称中国道庙建筑的巨大革新。第一层祀王爷,第二层祀张三丰和火龙真人,第三层祀玉皇。观外有平房一列,为接待厅和宿舍。

铜梁洞是人们历来向往的名胜地,民国14 年(1925年),前清县丞邑人徐晴辉题刻游铜梁洞诗云:“归来何处可探幽?南有一峰天外浮。两大乾坤收洞取,千重山水绕楼头。石题诗句留仙迹,屐破苔痕访旧游,羽容攀谭风月好,浑忘世变几经秋。”山上今存宋至民国时期摩崖碑记十余处,还有摩刻于木板上的何绍基、康有为、翁同酥、刘石庵等人书法,散见于农家门壁。 1939年5月,战功赫赫、九死一生的杨瑞符将军,奉命带着他的妻儿及负伤的内弟来到大后方,选址于山清水秀的合川铜梁洞二仙观养伤。在养伤期间,合川社会各界和络绎不绝的市民前往二仙观拜望这位抗日英雄。在此期间,杨瑞符将军将孤军奋战四行的详细经过写成《孤军奋斗四日记》,发表在1939年6月12—17日《合川大声报》副刊上,极大地鼓舞了合川民众的抗日激情。1940年初,杨将军在松沪战役中留下的枪伤复发,经送重庆抢救无效,病故于医院,终年37岁。遵照杨将军生前嘱咐,由民生公司的船队将其灵柩运回合川时,城关镇一千余市民胸戴白花,聚集在小南门码头,以悲痛的心情,迎接英雄遗体,并护送至铜梁洞,安葬于二仙观左侧。当时,二仙观道长谭遁九感于与杨瑞符将军萍水相逢,交往莫逆,对其抗日殊勋十分崇敬,将自己多年积蓄捐出,购置楠木棺材一副,埋葬忠骨,以示道家爱国爱教之意。县人胡南先、欧阳伯森等人又发起募捐,为杨将军修了纪念塔,塔上刻有孤军抗日的碑文。墓前还立有石碑一块,上刻:“抗日将军杨瑞符之墓。每年,均有成佰计千的市民和学生到此祭拜英雄。 铜梁洞森林公园以其得天独厚的自然风景、悠久的人文历史、宜人的气候环境,成为人们休闲游玩的理想去处。
上一篇:招聘 下一篇:关于我姓氏的考察
图文资讯
广告赞助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