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服装鞋帽 > 饰品 > 陈雯莉教授谈教学与科研

陈雯莉教授谈教学与科研

luyued 发布于 2011-01-24 09:06   浏览 N 次  

陈雯莉是生科院的一名教授,曾在国外留过学,并获得过2006年教学质量一等奖,对教与学都有一套自己的看法,在短短的半个多小时的采访中,我们感受最深的是她作为一名普通老师对教师这个神圣职业的无比热爱。

记者:近期学校进行的教育思想大讨论,提出了研究性教学,您怎样理解研究性教学,又是如何来理解这种教学方式呢?

陈:我觉得研究性教学是在教学过程中不能照本宣科地进行教学。这对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做为从事科研工作的老师,可以更好地进行研究性教学,把一些研究中的心得体会、学科进展和一些前沿的东西很快地引入课堂,这有别于传统的教学方法。从教材出发又高于教材。这样可以通过设问即创造情景去引导同学们学习基础的东西。就如我所教授的微生物学,我会结合科研中的一些最新成果把问题作为切入点启发同学们去思考。这样同学们的主观能动性被调动起来,从而启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并使他们的思维活跃起来。同学们在这种学习的过程中,能学到一种立体的知识,学习也由被动转为主动。

记者:您是怎样协调科研与教学的关系的?

陈:生科院明确提出要求教授必须上讲台,而且要面对本科生。所以我们一直从事着一线的教学工作。在我看来,时间和精力都是有限的,所以要想做好必须协调好。教学和科研是相互贯穿的,也是相辅相成的。

记者:您在教学的过程中怎样激发学生探求未知的精神,如何引导学生探究式学习呢?

陈:教学分很多不同的环节,但始终要把问题贯穿在不同的教学环节中,要用问题来激发学生的兴趣。比如我所教的微生物学,它比较微观,但很实用。它贯穿到工业、农业、环保、国防等众多领域,而且有发展性,所以要关注社会的热点问题,只要是与微生物有关的,就要有意识地引入课堂上来。比如SARS 、禽流感、赤潮等,大家都很关注,这样就可以提出问题,用微生物的原理是否可以解决这些问题,同学们就会积极地想出一些对策,所以要让他们学以致用,让他们感觉到学习是有价值的,选择这个专业也是有价值的。

记者:您一直是大学生科技创新的指导老师,您认为这个项目给老师、学生双方各自带来了什么好处?

陈:通过做SRF项目的机会,学生能较早接受正规系统的训练,这对学生以后考研、工作很有益处。因为他进行了岗前训练,入手较快。对于老师,能在跟这些学生的接触中全面了解学生,从中挑选比较好的有潜力的培养对象,让他们进入自己的实验室参与研究。这些新鲜血液的加入对实验室的传承与发展很好,同时能更好地选拔人才。

记者:那您在跟学生的接触过程中,您觉得当代大学生创新能力如何?有哪些不足之处?

陈:首先他们的热情较以前要高很多,从一些科技创新项目的小组可以看出,他们的动手能力还是很强的。但从项目本身来看还是有一些问题的。由于给学生的时间较短,只有一年。但本科生并非像硕士生、博士生专门从事研究,而是还有很多课要学。他们希望从事科研,但理论水平还没有达到一定高度,因此对于一个方案他并不能找出一些缺陷,能动性就较弱了,但这并不是说他们能力不强,只是创新、探究还要基于更高的理论水平。

记者:生科院的“千问计划”曾引起学校和社会的极大关注,您怎样看待这个现象?

陈:学生学每门课都会有很多疑问,有时下课后半个小时到一个小时老师都走不了,因为学生有各式各样的问题向老师请教,这是一个很好的现象。老师看到学生问问题很高兴,他会觉得学生很重视这门课,不是仅留于表面,考前抱佛脚,背一下笔记就够了。如果学生没有问题,老师会觉得学生没有把这门课放在心上。“千问计划”是生科院发动起来的,从搜集上来的问题看,涉及各个方面,不仅仅是与专业有关的,有的还很深刻的。这反映了现在的学生在认真地思考,不是人云亦云,他会有自己的思想,老师遇到这样的学生是很高兴的。对于这种有思想有求知欲的学生,教师要做好引导者,把他的兴趣转化成学习的动力。我们会尽我们所能去回答他们的疑问。学海无止境,有些问题老师也不能完美地解释,但是在生科院从领导到老师,大家都很重视这些问题,这时我们就发挥群众的力量,我擅长的我来解答,你擅长的你来解答,都不擅长的我们去请专家来解答。通过这种活动,我们可以体会到教学相长的道理。

记者:我们知道您在国外学习过,您觉得外国大学生与我国大学生最大的不同是什么?

陈:我觉得国外的教学体制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很宽松的环境,毕竟国情、文化背景、传统观念不一样,我们的学生从小学中学到大学,给学生提供了一个让学生自由发挥的空间不太大,当然现在国内大学也在不断改善,也注意到这些问题。国外学分制实行很早,它鼓励学生跨学科、跨专业选课,它给了学生充分的自由。中国学生的理论知识很扎实,创造能力差一点,但整体素质是很高的。我们很多学生去国外发展得非常好,发表了很多有影响力的论文。国内让很多拔尖的人脱颖而出的环境还是欠缺的,这几年我国高校都在努力改善,向外国一流学校看齐,与外国教育差距在缩短。像我们学校,办学思想在改变,提出建设研究型学校,培养创新人才。提出这样的目标,说明办学者已经意识到这些问题。现在的学生,比如我们生科院的,他们的创新能力比以前明显提高。这也给老师提出了严峻的目标。我们觉得担子很重,教学不能掉以轻心,教好课需要投入很多精力。

记者:您刚才提到生科院的领导老师重视教学,学生善于学习,这些是促使生命科学成为我校优势专业的原因吗?

陈:首先,生科院师资力量雄厚,有院士,长江学者;同时院长、书记这些领导层都已达成一致,提出我们学院要建成研究型学院,老师也积极参与对学院的规划,我们集全院的智慧来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与学院发展目标,生科院与其他学院相比,以科研促教学,科教融合,是我们院最大的特色。

记者:学生要进行探究式学习,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您能给学生提些建议吗?

陈:学生首先要端正学习态度,明确学习目标,学习每门课不要流于形式,现在学生都是缴费上学,花的都是父母的钱,一定要珍惜每堂课,上好每门课。老师会补充很多有关科研的,热点问题的指示,这些都是课本上没有的,学生要能捕捉到这些信息,同时要利用网络资源,去看相关的论文和综述。在学习的过程中,要找到自己兴趣的切入点,不能满足于完成作业,通过考试。有很多老师会结合课程、学科布置一些课题,要求学生进行课外学习,学生要写读书报告,论文之类的,然后跟全班同学一起讨论,让老师评论,这样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做课程的主人。

记者:您曾获得2006年教学质量一等奖,您能介绍一下教学经验吗?

陈:经验我谈不上,我觉得教师接受了一门课一定要认真对待,特别是面向本科生的课程。因为教学是神圣的,课堂是神圣的,不能敷衍了事。教师要对课堂重视,对课程重视,对学生负责。尤其是专业基础课,教师肩负的责任很大,因为他起的是一个引导者的作用,为学生打开了进入这门学科的一扇大门或是窗户,让学生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让学生如沐春风,而不是如坐针毡,这就需要教师投入精力,一堂课需要好几堂课的时间去准备。我有一个习惯,就是平时在上网查资料,看新闻时,遇到好的资料就作为教学素材,平时的积累很重要。现在大家的担子都很重,不单要搞教学,还要搞科研。但是既然承担了一门课,就一定要搞好。在课堂上看到学生充满求知欲的眼神,你就会感觉到一定要认真地上好每一门课,这样才对得起良心,对得起教师这个神圣的职业。

文字作者: 陈勐勐 吕令卓(学通社)

上一篇:踪迹 32 下一篇:最新NPC名单
图文资讯
广告赞助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