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服装鞋帽 > 女鞋 > 国内最大女鞋出口企业坚守后危机时代

国内最大女鞋出口企业坚守后危机时代

luyued 发布于 2011-01-13 20:00   浏览 N 次  
2009年是一个特殊的年份,国际金融严重动荡、世界经济陷入衰退。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深刻影响着很多国家的经济政策与经济格局。

华坚鞋业生产车间。

这一年,“共度时艰”成为中国经济的主旋律。政府从果断推出两年内4万亿元的经济刺激一揽子计划,到对财政和货币政策进行重大调整,再到出台汽车、钢铁等十大产业调整振兴规划,以及“家电下乡”、“汽车下乡”等促进内需措施……可谓“见事早、出手快、出拳重、措施准”。正是依靠这些重要的经济政策,中国经济在2009年比其他所有主要经济体都更快好转。目前,“保八”目标大势已定。

这些政策落地,第一个作出反应的是处于市场中的企业。综观全年,中国企业砥砺奋进、调整突围,直至化危为机、开拓新市场,逐步走上了一条复苏之路。今天起,本报从企业和职工的角度切入,以《我们的二OO九》为栏题,对今年波澜起伏的中国经济进行盘点,希望通过一个个鲜活的企业故事,进一步坚定发展信心,推动中国经济更上一层楼。与此同时,报道也将直面经济运行中凸显出来的一些新问题,以期引起更广泛的关注,让“后金融危机时代”的相关政策更加切实有效。敬请垂注。

“制鞋出口企业过去平均有7%~10%的利润,但是现在只有4%~7%了;而原来有2%~5%利润的企业,现在就只能关门了。”

在金融危机中“幸存”下来的张华荣,回想起企业所经历的风雨,仍然心有余悸:“目前的形势还很严峻,我们传统的OEM(贴牌生产)之路不转型,下一个阵亡者可能就是我们。”

张华荣这番“危言耸听”,很难让人想象他的身份——“中国女鞋教父”、华坚集团董事长。位于广东东莞厚街镇的这家企业,是东莞1200多家制鞋厂中的老大,也是国内女鞋制造商中的老大。它年产1600万双鞋,为世界50强鞋商中的30多家做着代工,2007年出口总额达到2.8亿美元。

而金融危机的侵袭,让这家产品100%外销的企业,头顶悬起了一把把尖刀——国际市场消费低迷,加之出口退税调整、劳动力成本上升、原材料价格上涨、人民币升值,日子前所未有地难熬。

很多鞋企没有熬过这个“冬天”。从2007年11月次贷危机至今,东莞厚街镇这个生产量占全球1/10的“制鞋之都”,有1000多家鞋企在这场只见伤亡、不见硝烟的战争中“阵亡”。

东莞市委书记刘志庚透露:“今年1月~10月,东莞GDP增长3.8%,预计全年增幅可能仅有5%~6%。”而2008年东莞的GDP增速为14%。

从南昌到东莞

军人出身的张华荣,种过地、当过木匠,他与“鞋”结缘,源于25年前的一次偶然。

1983年,张华荣去浙江贩卖鞋子,一款平底布鞋进入了他的视野——塑胶做的鞋底,布做的鞋面,既不容易进水,穿着又很舒适,很适合农村里的年轻人穿。他一下子购进了100多双鞋,不到半个月就卖了个精光。

鞋卖光了,可需求还在,爱琢磨事的张华荣心想,去浙江拿货这么远,来回一趟舟车劳顿,赚的钱也有限。这种布鞋看起来制作也不是很复杂,为什么不尝试自己来做呢?

说干就干。1984年10月,张华荣借了3台机器,请了8位女工,一个18人规模的“青春鞋帽厂”在江西省南昌县麻丘厚溪村宣告成立,张华荣开始了艰辛的创业历程。

“我们生产的布鞋质量好,价钱也公道,不光农民兄弟喜欢,工厂里的工人也成了我们的主要客户。”几年发展下来,青春鞋帽厂由最初的8个人增加到100多人,积累资金100多万元。

1996年,受到改革开放前沿城市魅力的吸引,张华荣带领80个南昌人来到广东省东莞市厚街镇白濠工业区,并于当年10月16日,成立了东莞华坚鞋业有限公司。

张华荣带着满腔的热情来到东莞,可“水土不服”,企业生产出来的皮鞋质量过不了关,工厂的订单也逐日减少。苦苦支撑到1997年底,工厂已经负债500多万元。没有一张订单,工厂随时面临着倒闭的危险。“那时候完全没事干,心里最怕的却是工人走,一走,这工厂就真垮了。无论如何都要留住这些员工!”苦思冥想后张华荣决定走一着险棋,给自己下一张订单。

有“客户”下订单了,而且一下就是5个货柜的订单!经过漫长的等待,员工们终于等来了好消息,寂静的工厂又重新热闹了起来,员工们都在纷纷议论:“出了这批货,就可以拿到工资了!”但谁也不知道,这个订单的原材料,都是张华荣从上游供货商那里赊来的。更让他心里没底的是,这5个货柜的鞋子生产出来,该销往哪里去?

幸运的是,这一缓兵之计给如履薄冰的张华荣等来了一个机遇——世界著名的鞋业贸易商派诺蒙出于自身战略发展的需要,想在东莞培植一个本土鞋商。经过考察后,选中了华坚鞋业,第一次就给了这个小鞋厂一张30万双女鞋的订单。

接下来的几年内,华坚鞋业有限公司借改革开放的东风,在东莞这片热土上,不断发展壮大。1999年5月,公司创办了第二家分厂……至2003年初,公司已拥有五家鞋厂、四家鞋材厂、五家配套工厂的大型集团公司。到2007年,该公司已拥有职工2万多人,年总产值达到20多亿元。

在倒闭潮中“幸存”

正当张华荣准备大干一场的时候,国际金融危机发生了,企业一下子陷入了困境。

2009年春节过后,一向是产业工人集聚的东莞,没有出现往年大批打工者涌入的情况,更没有出现工厂门前打起大规模招工横幅的场面。东莞这个冬天,让不少企业的老板感到彻骨的寒意。

同样的寒冷几乎将张华荣的企业冻僵。

几个月前,就在张华荣的企业忙着庆祝12周年庆典时,整个以OEM模式兴起的东莞外贸导向型企业,都处在一片“倒闭潮”的风声鹤唳之中。

广东海关统计显示,2008年上半年,珠三角有出口业绩的鞋类企业比2007年同期减少2426家,倒闭了近一半。而根据亚洲鞋业协会的数据,在去年9月金融危机升级之后,以采购量计,2008年10月到2009年1月,亚洲制鞋行业订单采购规模缩减15%。以此计算,制鞋产业从业人数减少了25%,倒下的鞋厂产量约占全行业总产量的30%。

一时间,整个市场都弥漫着低迷情绪,市场萎缩的趋势仅仅是个端倪,没有明显的好转迹象,华坚集团也在迷茫中摸索着。

然而,即使在最困难时期,华坚集团的高层也没有丧失信心。他们经过仔细研究,开始调整战略,提高效率,修炼内功,筛选客户,扩大国内市场,开展起一系列的自救措施……几个月后,华坚惊喜地发现,在一系列悲观的数据之后,自己的企业反而接到了更多订单。

这是因为鞋企纷纷倒闭后,不少国外客户的订单无人承接。于是,这些订单开始向剩余的供应商转移。华坚集团坚持到了这一刻。

2008年10月、11月,华坚逆势扩招2000多名工人,连周日都要加班开工。

1号研发楼裁断B组的湖南籍女工张秀莲告诉记者,在其他企业最困难的时候,他们每天干到晚上10点,工资不降反而涨了。

和华坚一样,坚持下来的不少企业都看到了希望的曙光。正如广州海关关长郗治安所说,今年珠三角鞋类出口企业虽然数量减少近半,但出口业绩良好,珠三角鞋类出口向大型企业集中,及时转型升级也助推一些鞋类企业走出了困境。

两条腿走路

华坚的“好日子”并不仅仅靠坚持,也源自其早些年的未雨绸缪。早在6年前,江西人张华荣就比同行早一步进行了产业转移,在老家赣州投资6亿元建立新的工厂,雇用了超过1万名的工人。由于当地生产成本比珠三角低10%以上,抵消了近两年来人民币升值、成本上升等带来的压力。

“要不是有赣州基地,这次华坚会很困难,后果不堪设想。”华坚集团副总经理陈丹说。

同时,华坚尝试转型。长久以来走OEM道路,产业价值链末端受制于人的境况,让华坚下定决心,逐步发展自主品牌,重新分解产业链条。

不过,对于一些企业试图彻底抛弃OEM,全力打造自有品牌的做法,华坚并不认同。“在外部环境变化的情况下,继续墨守OEM无疑是死路一条,但完全放弃OEM单纯依靠OBM(品牌开发)也未必是中国企业的最好选择。”华坚集团结合现实情况,确立了“OEM+OBM”两条腿并行的战略道路。

华坚集团开始大力打造自有品牌。与著名艺人成龙签订品牌合约,推出自创品牌“成龙”,又收购了“阿兰德隆”、“卡佛儿”,三大品牌涵盖高、中、低档不同市场。

与此同时,华坚集团还成立了销售中心——东莞欧登堡实业有限公司,以专业公司的形式专注进行品牌运作与销售整合。

为了提高产品价值含量,华坚集团节约能源,提高劳动效率,应对成本难题。比如,过去企业做鞋垫的多余材料都扔掉了,现在拿回来再利用,做成鞋子上的小碎花,仅这样一个小细节,一个月就能节省30万元。

尝到了甜头的华坚,随后进一步深化了这种整合,并借此对企业进行升级转型。

目前,华坚拥有国内最大的鞋业研发中心——华宝研发中心,每年把营业额的3%做研发经费,与国外机构合作重新设定女鞋的“百码标准”,做起了行业标准的制定者。

华坚还投资6亿元打造世界鞋业(亚洲)总部基地,从原先单纯进行成品鞋加工,转型为一家综合性企业,掌控着研发、贸易、制造、物流配送、总部基地等于完整产业链。这条产业链每年能为华坚节省4%~5%的开销。

随着转型的逐步深入,张华荣坚信华坚集团会越走越稳。“在未来十年内,华坚的产值要达到150亿元,其中自主品牌占70%。”

现在,“如何分散风险”成了张华荣每天思考的课题,他甚至开始挑选订单,将单家客户的订单采购量限制在华坚总产能的30%以内。

(本文来自于http://info.shoes.hc360.com/2009/12/15061072494.shtml)

新一代移动电子商务M2tong无线贸易通欢迎您的光临

http://www.m2tong.com

图文资讯
广告赞助商